1891年,16岁的张作霖落难乞讨,孙寡妇看中了他,掏出一块腰牌给他:“拿着,出入后院方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收留,成全了张作霖也成全了她自己。 久而久之,家道日下,连温饱都成问题。母亲的百般劝说无济于事,父亲依然我行我素。终于有一天,父亲输红了眼,欠下巨额赌债,被债主殴打致死。 母亲因悲伤过度一病不起,无力抚养年幼的儿女。张作霖虽然年纪尚小,却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他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土,开始了流浪乞讨的生活,有时候甚至露宿街头,忍饥挨饿。 那个年代,清政府统治日趋衰败,民不聊生。东北灾荒不断,流民四处逃荒。张作霖的遭遇绝非个案,只是当时无数苦难儿童中的一个。 张作霖在流落街头乞讨时,一位雍容华贵的中年妇人驻足观察了许久。 她就是孙寡妇。孙寡妇的丈夫早年病逝,膝下无子,一直郁郁寡欢。此刻瞧见面黄肌瘦、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的张作霖,不禁心生恻隐。 孙寡妇当即决定收留这个不幸的少年。她吩咐仆从带张作霖回府,给他冲了澡,换上干净衣裳。又命厨房准备可口的饭菜,让张作霖吃个饱。 饭后,孙寡妇笑盈盈地对张作霖说:"以后你就在府上住下吧。我看你骨骼清奇,日后必成大器。从今往后,府里哪里你都能去。" 说罢,孙寡妇解开衣扣,取出一块腰牌,郑重其事地递给张作霖:"有了这块腰牌,进出府邸、出入后院都不费吹灰之力。好生收着,它能帮你!" 张作霖接过腰牌,向孙寡妇深深一鞠躬,发誓今生今世永远不忘这份恩情。 腰牌在手,张作霖终于在孙府安顿下来。府上下人看在孙寡妇的面子上,也对他殷勤备至。一时间张作霖的肚皮总算得以充盈,再不必为果腹发愁。 但是好景不长,张作霖的孩童习性犹在,总爱偷偷摸进后院的厨房,想找点心吃。虽然下人们见他可怜,也由他去了。 无奈管家却是个不苟言笑的主,他奉行祖宗之法,对仆役要求极严。上回张作霖偷吃被他抓个正着,狠狠责罚了一顿,甚至威胁要将他逐出府。 张作霖挨了打,疼得龇牙咧嘴,心中委屈难言。他本无恶意,只因馋嘴才溜进厨房,却落得如此下场。这时他才明白,自己这个吃白食的,在府里根本没有半点地位。 孙寡妇及时出面,替他求了情。管家虽然不敢违抗主母之命,却也有诸多怨言。 孙寡妇并未与他计较,而是解释道:"这孩子年纪尚小,又在外头吃了不少苦,偶尔做点孩子气的事情,你们多担待些。再说我收留他,本就是想让他无忧无虑地长大。" 管家听了这番话,心中也有些愧疚。孙寡妇继而宣布,张作霖今后可以自由出入府上任何地方,包括平日严禁外人进入的内宅和后院。府里上下若有违抗者,以违背主母之命论处。 有了主母赐予的特权,自此之后张作霖彻底告别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孙寡妇待他如亲生骨肉,亲自教他识字读书,还请了武师来府上教他武艺。转眼两年过去,张作霖在孙府养尊处优,已然长成一个玉树临风的少年郎。 张作霖并不甘心在孙府过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恰逢东北战事频仍,军队急需人手,张作霖便萌生参军之意。 他对恩人孙寡妇说:"娘亲,儿郎在府上叨扰两载,蒙您恩惠,如获新生。但如今国难当头,儿郎不能独善其身。儿郎想投笔从戎,上阵杀敌,也好光宗耀祖,报答娘亲的养育之恩!" 孙寡妇知道养子心意已决,便也不再挽留。临行前,她再次解开衣扣,取出一直贴身佩戴的腰牌,亲手为张作霖系在腰间。 "你且收好了,上面有孙家先祖立下的汗马功劳,愿它保你征战四方,所向披靡!"原来这腰牌的背面,还刻有一位孙家先祖的名字,此人曾是东北地界赫赫有名的武将。 张作霖接过腰牌,暗自思忖:有朝一日,定要建立一番不世功业,来报答养母的恩情。从此,张作霖佩戴着这块腰牌,投身军旅,之后更是一路飞黄腾达。 每每打了胜仗,他都要从怀中掏出腰牌,轻轻抚摸片刻,仿佛这是他的致胜法宝,更是他不敢忘却的一份承诺。 数十年后,风云变幻,张作霖早已是位高权重的东北王。但他从未忘记孙寡妇的养育之恩。只要军务稍有空闲,他必定前往孙府,探望他的娘亲。
1894年,张作霖受到当地财主于六的邀请前往家中喝酒,吃饭途中于六借口上厕所离开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