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22日,海南三亚机场,一架美式运输机轰鸣着升空,机舱里坐着薛岳,他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10 00:56:13

1950年4月22日,海南三亚机场,一架美式运输机轰鸣着升空,机舱里坐着薛岳,他穿着笔挺军装,身边只带了几个警卫。 海南岛还没彻底沦陷,他却已经走了,守岛十万大军,没接到命令,也没人指挥,一夜之间全线崩盘。 没人想到,这场被号称“固若金汤”的防御战,竟比一场赌博还快分胜负。 薛岳走的时候,战线其实还没全线崩溃,4月17日,解放军主力刚刚从雷州半岛偷渡到临高,第一波登陆部队不过几千人。 他本来还有机会反扑,守住琼州海峡防线,但他没动,而是默默调了两架飞机备着,谁都看得出来,这仗他不想打了。 守岛部队看起来有十万人,但真正听薛岳话的,只有三万多人,属于32军,算是嫡系。 其余的都是地方派系拼凑起来的部队,有的是旧桂系的残兵,有的是粤系军阀的残部,大家名义上听指挥,实际上谁也不想替谁挡子弹。 临高一带是防御的重点,但最先失守的也是这。 解放军的偷渡部队分批渡海,一条条小木船在夜里滑过琼州海峡,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反击。 空军那几架老飞机根本不敢夜战,海军那几艘舰艇白天都藏着,怕被击沉,守军最前线的部队一听说解放军上岸,直接弃阵往后跑。 有个叫余汉谋的上将,在战前已经悄悄给自己部下准备好了后撤的交通线。 他名义上是协防,但一枪没打就带兵走了,薛岳虽然火大,却也没法拦他,连劝都不敢劝。 因为他知道,如果闹翻,可能连32军都保不住了。 临高失守后,韩先楚迅速调集大兵团推进,岛上的琼崖纵队早就打入各地村庄,配合内应牵制国军部队。 解放军主力一步一步往东推进,白天修路、晚上打游击,几天就打穿了两个防线要点。 这时候,薛岳开始慌了,他给蒋介石发电,请求撤退,蒋表面上拒绝,但没有下死命令阻止。 薛岳很快明白,这事只能自己决定,他等了三天,4月22日中午,坐上飞机离开海南。 这时候,解放军距离三亚还有两百公里,但整个岛已经没人能指挥作战了。 他的离开像一根引线,把整个海南点爆,前线部队得到消息后,不是后撤,而是四散溃逃。 交通线被堵,后勤断了,有的部队甚至没等敌人打过来,就自己丢了枪跑进山里躲着去了。 战败最乱的是海口,4月末,大批官兵挤进港口,想搭船逃命,但船根本不够,码头上吵成一团,有人甚至开枪抢登舰艇。 那些没抢到的,只能躲进山林或者投降,短短几天,整整十万守军被打得七零八落,有的走海路逃,有的投奔琼崖纵队,还有的干脆藏了起来。 这一战的溃败表面上是薛岳逃了,但真要追根问底,是整个体系出了问题。 国民党的派系矛盾在海南暴露得淋漓尽致,广东那一带,本来就不是中央嫡系的地盘。 薛岳虽然是蒋介石的人,但在岛上的大部分部队都不服他。 像余汉谋、李汉魂这类老派军头,表面尊重薛岳,私底下谁也没真听他调度,兵没集中,命令不统一,打起仗来就是一锅粥。 不仅兵不听话,老百姓也不支持,国民党在海南搞了很多强制征兵、重税政策,搞得民怨沸腾。 而琼崖纵队早就在岛上搞土地分配,号称“打土豪、分田地”。 村里的百姓多半站在解放军一边,有的直接帮忙带路,有的藏着武器等着配合起义,兵打到哪里,粮食、情报、向导都有保障。 而解放军这边,战术非常灵活,他们没有一开始就发动大规模正面进攻,而是采用“蚕食战法”。 先派少量部队偷渡,建立据点,慢慢往周围扩展,等外围阵地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大部队再渡海合围。这样不仅打得快,还能减少损耗。 韩先楚打这仗用了个狠招:假装主攻海南东部,实际主攻西北的临高,他知道临高守军最弱,而且离琼州海峡最近。 偷渡成功后,立即建立登陆点,接着用琼崖纵队接应,快速扩大战果,国军前线防线一崩,后续根本来不及调整。 战后统计,解放军从4月16日到5月1日,共渡海6万多人,击溃守军十余万人,伤亡不到一万。 而海南岛守军不是没枪没炮,也不是没准备,而是根本没凝聚力,没人愿意替别人扛枪,更没人相信这一仗能赢。 薛岳虽然最后没有被蒋介石追责,但这一仗之后,他彻底被边缘化。 台湾那边把海南丢了当作“战略放弃”,其实心里也明白,是没救了,蒋介石私下里对幕僚说:“海南也不过如此。” 而对于解放军来说,这一战意义极大,不仅打通了南海航道,也打开了对外的海上门户。 毛泽东在之后的讲话里说:“撕开了美帝国主义海上封锁的缺口”,虽然是政治语言,但一点也不夸张。 海南岛的胜利,不是靠火力,而是靠人心。岛上的老百姓早已选边站队,连饭都愿意先给解放军做。 琼崖纵队十几年来在山里打游击,跟老百姓打成一片,是这一战真正的根基。 而国军守不住,是因为失了民心,又没士气,连司令自己都先跑了,还能指望谁去拼命?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