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河北一村民上山砍柴,又累又热,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不料这一坐,竟让他

爱吃凉历史 2025-04-10 18:52:26

1991年,河北一村民上山砍柴,又累又热,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不料这一坐,竟让他感到阵阵凉意。他低头一看,大吃一惊。 林大爷名叫林盛,1945年出生在河北一个偏僻小山村。那地方山多地少,村民们靠种点薄田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他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练出一身力气,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脾气。长大后,他娶了同村的王梅,生了俩儿子,日子虽然苦,但一家人凑合着过。1991年那会儿,林大爷46岁,平时下地干活,闲下来就上山砍点柴,换点零花钱贴补家用。他话不多,可眼力好,心思细,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实在人。 那年夏天特别热,太阳跟火球似的,林大爷上山砍柴,忙到中午,热得受不了,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他找了块扁平的大石头坐下,想喘口气。这石头看着不起眼,黑乎乎的,表面挺平整。刚坐下,他就觉得不对劲,石头上传来的凉意特别明显,跟周围的热空气一比,简直像冰块。他低头瞅了瞅,发现这石头跟山上的碎石完全不一样,光滑得反不了光,摸上去还有点刺骨的冷。他心里犯嘀咕,这石头咋这么怪? 林大爷没多想,可又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他站起身,围着石头转了两圈,用手摸了摸,敲了敲,声音闷闷的,跟普通石头差远了。他越看越觉得这东西不简单,怕忘了地方,就拿树枝在地上划了个记号,然后扛着柴下山了。回家后,他跟老伴和几个邻居提了这事儿,大家听着新鲜,可也没太当真,毕竟谁也没见过啥值钱的石头。不过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第二天一早,林大爷就带着几个人又上了山。 到了那儿,石头还是老样子,黑得发亮,凉意还在。几个村民围着摸了摸,敲了敲,都觉得这凉意挺邪乎。有人说可能是普通石头被地下水泡过,可林大爷不信,这山上哪来的水?村长听说了,也跑来看,觉得这事儿得找人瞧瞧。他联系了县里的专家,几天后,专家带着家伙事儿上山了。他们量了量,敲了敲,又取了点样本,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块稀罕的砚石,古时候专门用来做砚台的好料子。 这消息一出,村里炸了锅。砚石这东西听着稀奇,可没人知道它到底值多少钱。专家说,这石头得挖出来看看有多大。于是,村里组织人手开干,挖了两天,才露出个边角。石头太大,村民们的锄头根本不够用。县里后来找了采矿队,带了机器上山,可机器也拿这么大的家伙没辙。折腾了好几天,换了一支老练的队伍,用钢钎和撬棍一点点挖,终于在十几天后把石头全挖出来了。这块石头长15米,宽4米,跟个小山包似的,横在山坡上,场面挺震撼。 这么大一块砚石,光挖出来可不行,得找人加工。村里辗转联系到一位石雕大师,叫邹师傅,手艺在圈里很有名。他带着几个徒弟赶到村里,搭了个工棚,开始琢磨怎么雕。邹师傅看了石头,觉得这么大的料子得干点大的,最后定了方案:雕一条龙、一只龟,再加上中国地图。这活儿不小,光设计就花了不少心思。雕刻整整用了三年,工棚里每天叮叮当当,石屑堆得满地都是。1995年,这块巨砚终于完工,取名叫“中华腾龙砚”。龙雕得盘旋有力,龟壳厚实沉稳,地图大气磅礴,看过的人都说绝了。 巨砚一亮相,消息传得飞快。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都跑来看,有人出价几百万,有人喊到几千万,最后一个青岛的商人拍板,掏了2亿元买走。这笔钱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村里拿来修了路,建了学校,家家户户日子都好过了。林大爷也分了一份钱,可他没啥大变化,还是每天扛着锄头下地,偶尔跟人聊起这事儿,就笑笑说:“运气好,碰上了。”他没把自己当啥大人物,村里人却都拿他当传奇讲。 这块石头不光让林大爷家翻了身,也给中国文化遗产添了件宝贝。那块“中华腾龙砚”后来成了收藏界的明星,听说现在还摆在青岛某大佬的私人博物馆里,时不时有人慕名去看。林大爷咋也没想到,自己随便一坐,能坐出这么大的事儿。专家后来分析,这块砚石可能是古代河床沉积下来的,质地细腻,硬度高,特别适合做砚台,属于自然界的稀罕货。村里人说,这石头是山神送的福气,林大爷是命里带财,谁知道呢?

0 阅读:191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