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究竟想干什么?解放军要采购100万台无人机,此消息一出,全球都炸开了锅,一些西方媒体纷纷喊话:这事儿听着可不太妙啊! 毕竟中国无人机本来就便宜得不行,成本控制强到别人望尘莫及,国外一架军用无人机动辄几百万美元,中国几万块就能搞定。 现在百万架的计划往那一放,谁能不紧张?更别提2026年底交货的时间点,正好赶在美国喊的2027节点之前,这巧合让人没法不多琢磨。 毕竟中国无人机产业已经把成本卷到了极致 —— 像翼龙 II 这种察打一体无人机,价格只有美国 MQ-9 的十分之一,甚至连自杀式无人机都能做到几千块一架。这种 “白菜价” 优势在俄乌战场上已经被验证过:乌克兰用改装的民用无人机当巡飞弹,俄罗斯直接拿穿越机当自杀武器,双方三年打下来消耗了近百万架无人机。现在解放军突然要在 2026 年底前搞出百万级别的无人机库存,时间点又卡在台海局势敏感的 2027 年节点前,任谁都会多想。 不过仔细琢磨这事儿,其实背后有几个关键逻辑。首先,中国无人机的产能确实能支撑这个数字。光 2023 年民用无人机交付量就超过 317 万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80% 以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无人机核心技术上已经实现突破 —— 比如低成本涡扇发动机,把大型无人机的制造成本降到国际水平的五分之一,维护成本还能再省 80%。这种技术优势让解放军可以用 “蜂群战术” 玩出花样:假设每天出动 1 万架无人机饱和攻击,对手的防空系统就算 24 小时开火,也得忙活三个多月才能打完百万架库存。 其次,交货时间的 “巧合” 背后是现实需求。美国这些年一直在炒作 “2027 年台海冲突”,又是升级关岛反导系统,又是搞 “分布式部署” 把战机分散到澳大利亚。中国在这个时间点加速无人机采购,一方面是应对可能的外部干预,另一方面也是吸取俄乌战争经验 —— 无人机在侦察、电子战、自杀攻击等领域的表现,已经彻底改变了现代战场规则。解放军列装的 076 无人机航母和 “九天” 航空母机,就是为了整合无人机集群作战能力。 但这里有个关键区别:中国的无人机采购是防御性的。中国国防政策明确强调 “积极防御”,无人机更多是用于反制而非主动进攻。比如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无人机已经用于防汛救灾、边境巡逻等任务。西方媒体渲染的 “攻击性”,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 —— 无人机的用途取决于作战体系。中国发展无人机是为了提升不对称作战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强敌介入时,用低成本武器抵消对方的技术优势。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和中美军事竞赛的逻辑有关。美国智库 CSIS 早就警告过,中国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统治力,让美军很难在数量上与之抗衡。如果中国真的大规模部署百万架无人机,美国要么跟进采购,要么就得在电子战、激光反制等领域砸更多钱。 但问题是,美国一架 MQ-9 的成本能买中国三十架同级别无人机,这种效费比差距会让美军的军费预算彻底崩盘。所以西方媒体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中国军事现代化速度的恐惧,以及对自身技术优势可能被颠覆的不安。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的无人机采购也有现实考量。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损耗速度远超预期,尤其是 FPV 穿越机这种低成本武器,往往打完就扔。 解放军采购百万架无人机,可能也是在为高强度冲突做准备 —— 毕竟现代战争中,制空权的争夺已经从有人机转向无人机,谁掌握了 “空中蜂群”,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主动。而中国的无人机产业,恰好具备从民用到军用的全产业链优势,这才是让西方真正忌惮的地方。
美国真正担忧的不是中国迎头赶上,而是中国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军力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