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3年,李世民生了重病,长孙皇后在给他喂药时,突然从袖子里掉出来一包东西。李世民一看,竟是一包毒药!长孙皇后慌忙解释,李世民听后潸然泪下。 贞观七年,皇宫内的太极殿,唐太宗李世民突染重病,已经卧床多日。 往日繁忙的后宫事务,长孙皇后全部交给了宫中的掌事太监和宫女们处理。她整日守在李世民的病榻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病情变化的细节。 这段日子里,长孙皇后的生活作息完全改变了。她不再像往常一样准时用膳,而是将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顾李世民上。每当李世民咳嗽或是发热,她都会立即让太医更换药方。 宫中的太医们开出的药方,长孙皇后都要亲自检查。她会仔细询问每一味药材的用途,确保不会对李世民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白天,长孙皇后守在李世民身边,亲自煎药。她不放心让别人代劳,总是站在药炉旁边,看着药材在水中慢慢熬制。 每次李世民要喝药时,长孙皇后都会先尝一口,确认药温适中后才会喂给李世民。这个习惯,从李世民生病的第一天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天清晨,长孙皇后像往常一样准备给李世民喂药。就在她俯身的瞬间,一个小包裹从她的袖中滑落,掉在了床榻之上。 李世民看着那个包裹,那是一包毒药,他认得这种包装,这是当时军中常备的剧毒之物。 长孙皇后见状,解释这包毒药的用意。她说:"陛下的身体若是有任何不测,臣妾必定随陛下一同离去。这毒药,就是臣妾给自己准备的。"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数月,长孙皇后寸步不离地照顾着李世民。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李世民的病情逐渐好转。 这一年的长孙皇后,已经为李世民生下了七个子女。作为当朝皇后,她本可以让宫女们来照顾李世民,但她选择了亲力亲为。在整个养病期间,长孙皇后从未抱怨过一句。她只是默默地付出。 公元626年,长孙皇后就曾经表现出这样的决心。在玄武门事变前夕,她暗中为李世民布下了一张情报网。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经对李世民起了杀心。长孙皇后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在太子府中安插了眼线,密切关注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她将打探到的消息及时传递给李世民,为他提供了准确的军事情报。这些信息帮助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占据了先机。 在玄武门之变爆发的那天,长孙皇后一改往日端庄的形象。她换上了一身戎装,站在数百名士兵面前。 这支军队是李世民的亲信死士,他们都将为李世民拼死一战。长孙皇后亲自为这些士兵分发铠甲,用行动表达了她对李世民的支持。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登基为帝,长孙皇后成为了一国之母。但她始终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对李世民的情意。 在贞观年间,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了七个儿女,分别是长乐公主、晋王李治、吴王李恪、楚王李祐、郑王李元弘,以及另外两位公主。 这些皇子公主中,晋王李治最得李世民宠爱。这不仅是因为李治聪慧,更因为他继承了长孙皇后的贤德品性。 作为皇后,长孙皇后深谙后宫之道。她从不与其他妃嫔争宠,反而时常关照其他妃子。 在她的治理下,唐太宗时期的后宫非常和谐。妃嫔们相处融洽,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情况。 长孙皇后还经常与李世民讨论朝政。每当李世民遇到难题时,她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但她始终恪守分寸,从不干预朝廷大事。只有在关系到国家稳定的重要时刻,她才会谏言。 在贞观年间,李世民身边有一位直言敢谏的大臣魏征。这位魏大人说话向来直率,经常不给皇帝面子。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去打猎,魏征认为皇帝不该沉迷于此。他不仅当面劝谏,还直接站在御道中间,阻拦李世民出行。 这件事让李世民十分生气,回宫后向长孙皇后抱怨说要处置魏征。长孙皇后没有直接劝解,而是换上了朝服向李世民道贺。 她对李世民说,能有魏征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正是因为有明君在位。这番话不仅化解了李世民的怒气,还让他对魏征有了新的认识。 在长乐公主的婚事上,魏征又一次直言进谏。当时李世民想要给长乐公主加倍嫁妆,魏征认为这样做有违礼制。 长孙皇后认为魏征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这样的直言不讳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长孙皇后的调解,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多次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后宫管理上,长孙皇深知后宫安定对朝廷稳定的重要性。 在她的治理下,后宫井井有条,很少出现争斗。这让李世民能够专心处理朝政,不必为后宫事务烦忧。 作为皇子们的生母,长孙皇后格外注重他们的教育。她要求皇子们必须遵守礼仪,学习治国之道。 特别是对未来的唐高宗李治,长孙皇后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教导李治要以民为本,要善待朝中大臣。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长孙皇后依然在为国事操劳。当李治提议为她大赦天下时,她坚决反对。 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驾崩,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亲自为她撰写碑文。 在昭陵,李世民为长孙皇后修建了气势恢宏的陵墓。他还在宫中建起高台,经常登台远望长孙皇后的陵寝。
626年,李世民强占了嫂嫂玳姬,玳姬日夜咒骂他。李世民大怒,将她秘密囚禁。便在她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