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晚年曾多次对自己的子女说:“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活着。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你们没有什么可以继承的。房子、家具都是国家的。我所用的东西,都要交给国家。我最珍贵的,就是屋里挂的那幅毛主席像,你们可以继承。我的那些书籍,你们可以拿去学习。”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却坚决拒绝领取元帅级别的工资待遇。这一坚持,从军衔制实行直到他离世的二十一年间从未改变,展现出他对特权的坚决抵制。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面对政治地位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经常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朱德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既是他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他几十年来严格律己的真实写照。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他始终以普通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即便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这样的重要职务时,朱德同志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艰苦作风。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全党展示,职位的高低不应改变共产党人的本色,权力的大小更不能成为享受特权的理由。 1959年,由于接见外宾的工作需要,组织上准备为朱德添置新衣服。面对这个合情合理的工作需求,他坚持要自己付钱,表示这样的开支不能让国家来承担。这种处处为国家着想的精神,在当时的高级干部中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在三年困难时期,朱德同志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度难关。当时他家中因接待工作需要而出现了粮食超支的情况,即便这在政策上是被允许的,他还是拒绝了组织上的补助提议,而是选择通过节约用粮的方式来弥补超支。 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构筑起了朱德同志严于律己的完整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全党同志,共产党的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高尚的品格,为后来的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领导岗位上,朱德同志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生活作风。他对待特权的态度十分坚决,从不因为自己的职务而要求特殊待遇。这种精神在他对待工资待遇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955年军衔制实行后,按照规定朱德同志应该享受元帅级别的工资待遇。但在随后的二十一年时间里,他始终没有领取过这份工资,这件事直到他去世后才被他的秘书郭仁公开。 在生活起居方面,朱德同志一直保持着极其简朴的作风。他的日常饮食标准并不比一般的中层干部高多少,每天的餐食都是简单的三菜一汤,其中还以素菜为主。 即便是这样简单的生活标准,朱德同志也只允许自己一个人享受。他的夫人康克清同志一直在机关食堂就餐,和其他干部职工一样排队打饭。只有在节假日时全家人才会聚在一起,但餐桌上也都是普通的家常便饭。 在日常生活中,朱德同志特别注重节约。每天早上洗漱时,他都会提醒服务人员要节约用水。他常说自来水是靠工人辛苦劳动生产出来的,不能随意浪费。 对于个人的衣着,朱德同志更是力行节约的原则。他的衣服经常是穿旧了就补补继续穿,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用了二三十年的老物件。当工作人员提议给他换新的时候,他总是说只要整洁干净就好。 1959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因为经常要接待外宾,工作人员考虑到国际交往的需要,建议为他添置新衣服。面对这个合理的建议,朱德同志起初并不同意,认为应该把钱省下来用于国家建设。 在三年困难时期,由于接待工作的需要,朱德同志的家中出现了50多斤粮食的超支。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这部分超支是可以由机关补助的。但他还是拒绝了这种照顾,而是带头和家人一起吃菜糊糊,通过节约用粮的方式把超支的粮食补了回来。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体现在朱德同志个人身上,也影响着他的家庭成员。在他的影响下,家人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们深知,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 朱德同志的这些日常生活细节,看似平常,却体现出一位共产党高级领导干部的崇高品格。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艰苦朴素,什么是共产党人应有的生活作风。 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习惯,构成了朱德同志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的享受放在最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如何生活。 1976年7月6日,朱德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后人,共产党人的追求不是物质享受,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财富,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朱德晚年曾多次对自己的子女说:“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活着。我是无产阶级,我死后
趣叭叭呀
2025-04-11 11:31:02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