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关系:是亲情形式改变,还是情感联结脆弱?

秦波来说事 2025-04-11 17:51:11

令人大彻大悟的一段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孩子长大成人,那个曾经被视为永恒避风港的家,已然悄然发生了本质变化。曾经由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 “核心家庭”,其实是个有期限的临时性组织。当孩子长大,家就散了,哪怕逢年过节回来,也只是一场 “聚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 有人或许会觉得,现代通讯如此发达,家庭的联系应该更加紧密才对。但现实却是,很多子女在进入大学后,与父母的关系便渐行渐远。据不完全统计,相较于中学时期平均每周与父母联系 3 次以上,上大学后,超过 60% 的子女每月联系次数不超过 2 次,甚至有的仅在每月要钱时才打电话。 我记得大学时,有个室友,刚入学那会,和父母打电话还挺频繁,可渐渐的,就只有在需要生活费的时候才主动联系家里。后来工作了,更是忙得顾不上父母。他父母总盼着他回家,可他一年到头也就过年那几天能回去。 回到家的他,状态也不好。晚上熬夜不睡,早上赖床不起,早饭也不吃,一天就吃两顿饭,还不帮忙做家务,父母看着既操心又无奈。有时候因为生活习惯或者找对象的事,还会和父母吵架。 从现象来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这似乎与我们传统观念中家庭的紧密关系相悖。但深入分析,这其实是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教育体系像一台精密的分离机器,从幼儿园开始,就逐渐将孩子从家庭中剥离出来。学校取代家庭,成为塑造孩子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主要场所。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教育系统是现代社会实现代际传递和文化再生产的关键机制,但在运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削弱了传统家庭的教育功能。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通讯这么方便,视频通话就能见面,怎么会关系疏远呢?可事实是,即便能视频见面,很多时候也是眼神闪躲,无话可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预警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异化,如今这已成为现实。子女与父母的通话,常常只是机械式的问候和事务性的交流,情感交流少之又少,更多的是电子账户上的数字转账。 从田野调查来看,很多城市里的老人也逐渐成为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与他们生活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国家。以前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温馨场景,如今已很难再现。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的 “个体化” 理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正从传统的家庭、阶级等结构中 “脱嵌” 出来,成为自己人生传记的创作者。这也导致很多年轻人过于强调个性和自我主义,亲情和责任意识淡漠。 也有人认为,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亲情的消失,只是形式有所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的情感联结已经脆弱到需要外部力量来维系的地步。 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或许应该像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所写的那样:“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 不再是紧密的捆绑,而是在平行成长中相互守望。

0 阅读:10
秦波来说事

秦波来说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