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盛夏,安徽宿州某筒子楼的斑驳墙皮下,60岁的李雪英正被命运拖入深渊。

程贻聊聊甚无聊 2025-04-12 10:46:04

2007年的盛夏,安徽宿州某筒子楼的斑驳墙皮下,60岁的李雪英正被命运拖入深渊。儿子王昆鹏因痴迷股市欠下75万巨债后消失无踪,留给母亲的除了一叠冰冷的催款单,只有丈夫遗照旁那盆枯萎的绿萝在无声叹息。这位纺织厂退休女工用皲裂的手掌,在生活的废墟上重新垒起了砖瓦。

变卖房产时,李雪英在空荡的客厅里坐了整夜。这里曾回荡着儿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欢呼,见证过三代同堂包饺子的热闹,如今只剩墙角的钢琴蒙着灰——那是她用三年退休金给儿子买的成人礼。两套房子换回50万,却像撒进无底洞的沙粒,剩下的25万债务,成了压在这位月退休金不足两千的老人肩头的泰山。

从此,这座城市的拂晓多了道佝偻的身影。李雪英在菜市场后巷捡拾菜贩丢弃的菜叶,寒冬里推着吱呀作响的窝头车穿梭在建筑工地。她蒸的窝头总比别家多塞半勺玉米面,渐渐地,工人们都知道这个总念叨"吃饱才有力气干活"的老太太。有位钢筋工偷偷在蒸笼下压了张皱巴巴的五十元,说"给娃买双棉鞋"。

命运的重锤却接踵而至。2011年深秋,李雪英在收摊路上被醉汉撞倒,左腿骨折打着钢钉,怀里还紧紧搂着装零钱的铁盒。更让她心寒的是讨债经历,某债主将利息翻至本金三倍,她抱着账本在对方公司门口守了五天,最后用准备买棺材的3800元换回那张早已结清的欠条。

但诚信的天平从未失衡。水果摊主主动抹去零头,老邻居悄悄在摊位留下米面粮油,李雪英都在褪色的账本上仔细誊写。七年时光,这本子记满了142笔债务往来,也收录了37次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每当夜深人静,她就着台灯核对账目,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像她缝补过无数次的岁月。

2014年谷雨时节,当最后一笔欠款被红笔划掉,李雪英在儿子房门口站了许久。褪色的奥特曼海报依然贴在墙上,积灰的电脑键盘上还留着"妈,我出去下"的字条。她照旧每天擦拭家具,仿佛某个清晨,儿子会带着满身风尘推门而入,像二十年前放学归来那样喊饿。

如今76岁的李雪英,仍在夜市支着那盏昏黄的灯。白内障模糊了她的视线,却挡不住她给年轻人多塞个窝头的习惯。"多吃点,吃饱了才有力气想家。"面对劝慰,她总指着围裙上密密麻麻的补丁笑:"针脚密了,风就钻不进来。他啥时候回来,这窝头永远热着。"

她的故事像面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光谱。有人赞其"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有人叹其"愚忠至孝",但李雪英只守着老辈的执念: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那些凌晨揉面的指节,那些雪夜推车的脚印,最终都凝成时光的琥珀——封存着一位母亲最执拗的等待,在钢筋森林里,为迷途的游子亮着永不熄灭的渔火。

华灯初上时,李雪英的蒸笼又腾起白雾。每个冒着热气的窝头里,都裹着句没说出口的牵挂:孩子,回家的路再长,总有一盏灯为你亮着。

0 阅读:157
程贻聊聊甚无聊

程贻聊聊甚无聊

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