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甄嬛十九岁生下乾隆。历史上真正的甄嬛是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出

风城春史呀 2025-04-12 14:42:44

历史上真正的甄嬛十九岁生下乾隆。 历史上真正的甄嬛是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她十三岁时入侍雍和宫邸,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下皇四子弘历,晋升为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熹妃,雍正八年被封为熹贵妃,摄六宫事。在雍正十三年儿子弘历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崇庆皇太后。她在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去世,被葬在泰东陵。 孝圣宪后原名钮禄氏,属于满洲镶黄旗人。 她的父亲凌柱是一个四品典仪官。 其曾祖父额亦都是清朝开国大臣之一。 而她与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也是亲戚关系。 年轻时,钮禄氏与当时26岁的胤稹定下婚约,正式进入皇宫。 最初的婚姻并没有让她立即跻身高位。 她在雍正帝初期封为“格格”,并未因此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直到1711年,她生下了雍正帝的第四子弘历,时年18岁。 雍正帝在面对病重的时刻,钮禄氏表现出对丈夫的照料。 雍正帝康复后,对钮禄氏的钟爱逐渐加深。 康熙帝对孙子弘历尤其喜爱,甚至亲自教导他读书,并称他是“福过于予”。 雍正登基后,她被封为熹妃。 虽然有关于她是否被正式封为贵妃的历史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年妃和齐妃相继失宠,钮禄氏的地位已几乎与雍正后宫的最高人物平起平坐。 雍正帝在秘密确立储君问题上,已决定将弘历作为未来的帝王。 随着年贵妃的去世和齐妃的衰落,钮禄氏实际上在宫廷中得到了极高的地位。 在雍正八年,钮禄氏的名号出现在一些宫廷文书中,但缺少正式册封的记录。 乾隆帝即位后,钮禄氏被尊为太后。 母以子为贵,乾隆帝在位期间多次带着她南巡、东巡,时刻陪伴在她左右。 乾隆在处理政务时,每当太后有提议或指示,他总是第一时间予以执行。 特别是在太后的80岁生日时,乾隆帝亲自出席,甚至亲自表演舞蹈。 她的地位在乾隆帝的统治下几乎得到了空前的尊重。 孝圣宪后度过了漫长而宁静的晚年,她享年86岁,直到1777年去世时,乾隆帝下令全国为她哀悼,国君也亲自为她主持葬礼。 她的谥号为“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后”。 她被安葬的泰东陵至今仍完好无损。 清泰陵位于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内。 这座陵寝自建成以来已近三百年。 虽然有传闻关于雍正帝死因的种种猜测,但陵墓依然严密保护着。 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古代文物的保护。 1956年,历史学家吴晗和郭沫若提议对明朝的定陵进行考古发掘。 原本计划先发掘明长陵,因为他们认为长陵中可能藏有《永乐大典》的完整版本。 然而,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尚不成熟,且长陵的地宫入口十分隐蔽,考古队未能顺利找到入口。 正当考古工作陷入困境时,发现了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明定陵地宫发生了坍塌,考古队决定先对定陵进行发掘。 结果,由于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定陵中的出土文物遭受了严重的风化。 基于此事件,国家决定暂停主动发掘古墓,并出台了文物保护政策,规定除非古墓已经遭到破坏或盗掘。 这个决定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政策有效保护了清朝的多座陵墓,其中也包括雍正的清泰陵。 相比之下,清东陵的皇帝陵寝却遭遇了盗掘。 清东陵中,除了顺治的孝陵外,其他陵寝在民国时期和抗日战争后期遭到了盗掘,特别是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 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是民国军阀孙殿英以及随后的土匪。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清东陵的盗掘情况更加严重。 与清东陵的惨状不同,清西陵的盗掘情况则相对较轻,只有光绪的崇陵曾被盗。 清西陵的其他陵寝,包括雍正的清泰陵,几乎都保存完好。 这一方面得益于清西陵的位置偏僻,且比清东陵的陵寝更为隐秘; 另一方面,雍正本人推崇节俭,陵寝中没有过多奢华的陪葬品。 此外,清西陵的陵寝选址普遍较为隐蔽,地理位置上也较为人迹罕至。 尤其是雍正的清泰陵,陵址的选择更为特殊。 雍正最初计划将陵寝建设在清东陵的九凤朝阳山,但由于山形不佳、土质不适合建设陵寝,雍正决定放弃这一地点。 在其亲信弟弟胤祥的推荐下,雍正最终选择了易县的永宁山作为陵址。 此地地理位置十分隐秘,附近几乎没有居民,且交通不便。 1980年,文物部门在检查时发现陵墓的琉璃影壁上有一个旧的盗洞,便开始怀疑清泰陵可能已经被盗掘。 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考古队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然而,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发现这个盗洞并不深,仅为两米多,说明虽然盗墓者曾尝试掘取墓室,但并未成功。 因此,清泰陵并未受到盗掘。 如今,清泰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

0 阅读:26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