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战士壮烈牺牲,妻子拒绝改嫁。28年后,妻子借了2000元作为路费,带着儿子来扫墓,她瘫坐在墓碑前,嚎啕大哭:"我带儿子来看你了,你还有一个遗愿,我完成不了......" 1979年,贵州威宁县海拉镇的田野上,26岁的李金花正在地里辛勤劳作。突然,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打破了田间的宁静:"金花,你们家来了位军官!"听到这话,李金花立即放下农具,飞快地往家里赶。这一年,她的丈夫王发坤已经在部队服役11年,此时正在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可是等待李金花的,并非丈夫平安归来的消息,而是一纸烈士证明书。这个打击对年轻的李金花来说太过沉重,她始终无法相信丈夫已经牺牲的事实。直到第二年,当邮递员送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丈夫生前佩戴的手表和其他遗物时,她才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王发坤和李金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1968年,怀揣保家卫国梦想的王发坤决定参军入伍。临行前,他在家门口种下一棵梨花树,约定等树开花时回来迎娶李金花。在部队期间,王发坤表现优异,很快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提拔为副班长。 在这期间,王发坤给妻子写了许多信。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如果这次我没能回来,你就带着孩子们改嫁吧。还有一件事,之前父亲病重时向部队和战友借的2000块钱,你一定要帮我还清。"这封信最终成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诀别信。 1979年2月17日的那个下午,在越南边境的251高地战场上,王发坤所在的第13军39师115团2营炮兵连接到了进攻命令。在穿越一片开阔稻田时,他的左腿被敌人炮弹击中。当新兵罗顺良正要为他包扎伤口时,又一发炮弹呼啸而来。千钧一发之际,王发坤用尽全身力气将罗顺良护在身下。这一举动救了战友的性命,却让他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在贵州威宁县这片大山深处,李金花面对街坊邻居甚至婆婆的劝说,始终坚持不改嫁。 为了还清丈夫生前借下的两千元债务,李金花开始了艰苦的还债历程。她首先用部队发放的五百元烈士抚恤金和三百元慰问金还了一部分。剩下的一千二百元,她靠着种植自家那两亩薄地,就这样,整整用了十一年时间,她终于在1990年将所有欠款还清。 然而,还有一个心愿一直折磨着李金花:她不知道丈夫的坟墓在哪里。虽然四处托人打听,直到2007年4月,一封来自王发坤生前营长李金明的信,终于解开了这个困扰她二十八年的谜团:丈夫安葬在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烈士陵园。 得知这个消息后,已经身无分文的李金花和两个儿子商量后,决定向信用社贷款两千元,再加上东凑西借的一些钱,踏上了这趟寻找丈夫的路。在丈夫的墓碑前,李金花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地说:"王哥,我带儿子来看你了。" 2015年,李金花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深圳市宝安区社会拥军联谊会和龙岗区的爱心人士共捐助了十五万元,帮助这个烈士家庭发展养殖业。2016年清明节,在一家北京企业的帮助下,阔别多年后,李金花一家再次来到云南祭拜。 为了让母亲能够经常祭拜父亲,两个儿子用部分善款在村里为父亲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碑。李金花还特意腾出家里最大的一间房,建成了"王发坤烈士纪念馆"。当地政府也伸出援手,为他们修建了新房,铺设了水泥路,让这个家庭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2020年8月,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传来:王发坤的孙子王明建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读书期间报名参军,延续了爷爷保家卫国的遗志。
“这个奶奶火了!”贵州,一位农村奶奶抱着孙子,儿子儿媳要去上学,看到这大家以为又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