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曾问陈宝国:“你拍戏那么赚钱,能不能借我点钱花。”而陈宝国的话却引得全场震

先锋谷影视娱评吖 2025-04-12 17:30:01

主持人曾问陈宝国:“你拍戏那么赚钱,能不能借我点钱花。”而陈宝国的话却引得全场震惊,他直言:“我不说假的,我真的没钱,我连卡都没有。” 很多人对此不相信,但是了解过后才发现,他说的是真的,原因很简单。 1982年,陈宝国凭借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举斩获了首届金鹰奖最佳男主角。 站在耀眼的领奖台上陈宝国激动地紧握奖杯,但是在后台却将奖金悉数交给妻子赵奎娥。 这一举动,成为了这对校园恋人婚姻契约的开端。 从此以后,陈宝国的每一分片酬都是直接汇入妻子账户,自己仅保留必要的生活费,身边的亲朋好友纷纷调侃他是个“妻管严”。 ? 但面对众多地调侃,陈宝国只是淡淡地回答:“钱在她手里,我安心。” 不过这种看似“妻管严”的财政模式,其实正是源于陈宝国对家庭责任的独特理解。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妻子赵奎娥为了支持丈夫陈宝国的事业,放弃了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生涯,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去,把家里的大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让陈宝国操心家长里短。 而在外打拼的陈宝国也是十分拼命的,在拍摄《神鞭》的期间,他为了塑造“玻璃花”的角色,竟然 将磨薄的玻璃片嵌入了眼睛里,导致了他的视力造成永久损伤。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赵奎娥连夜赶往了片场,虽然赵奎娥很是生气,但一想到丈夫在外的不容易,也只是轻声细语地说:“你演戏,我守家。”? 正是这份无声的托付,让陈宝国下定决心:“以后我的钱,就是她的安全感。”?? 除此之外,陈宝国在对待自己的演艺生涯里也是很有自己的见解...... 2001年的时候,他的新剧《大宅门》剧组遭遇到了资本的寒冬,当时的投资方以撤资为要挟想要 更换导演郭宝昌。 当时的陈宝国当场拍案而起,立马将预付的9万元片酬摔在桌上:“郭导不走,这钱我不要!”? 就这样,在三年的等待期里,陈宝国更是强硬地推掉了所有商演,全家只能靠着妻子赵奎娥精打细算度日。 陈宝国的这种“要戏不要钱”的执拗,恰恰是他应对娱乐圈名利场的生存的策略,他用经济上的“不自由”,来换取了艺术选择上的绝对自由。 ? 所以在人均都是奢侈品街拍的娱乐圈里,陈宝国的“寒酸”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一部诺基亚功能机整整用了15年,直到无法开机才不舍更换。在出席颁奖礼的西装也总是同一套,袖口的磨损处被赵奎娥绣上精美的暗纹。 这种极简主义,与其说是经济拮据,更不如说是陈宝国夫妇对于物欲的主动剥离。 ? 对此,就连和陈宝国合作了多年的制片人都透露:“钱在他眼里就是数字,能买到的他都不缺。 在陈宝国的片酬规划里,他分为了三部分:70%的片酬存入家庭基金,20%的片酬资助戏剧学院贫困生,10%的片酬用于收藏古籍善本。 而在这些片酬里,只有后者的百分之十是陈宝国唯一的“奢侈”。 在陈宝国的书房里,有价值连城的明代《牡丹亭》刻本,也有旁边摆放着超市促销送的陶瓷杯,这 种巨大反差,恰恰是他价值观的具象化。 甚至在现在移动支付席卷全球的2025年,陈宝国的还是过着“无卡人生”的生活。 当我们普通人日均解锁手机百次次、为虚拟账单而感到焦虑时,这位老艺术家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抵抗。 他的钱包里永远只有现金,而且数额从不超过500元。 毕竟艺术家的价值从来都不在于银行账户上的数字,而是在于能否用纯粹的艺术照亮行业里的迷雾。

0 阅读:56
先锋谷影视娱评吖

先锋谷影视娱评吖

影视人,评说影视,解构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