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金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有的破船,我们也要买,面对外界数不清的嘲笑声,当舱门打开的那一刻,瞬间“值回票价”了,这是怎么回事? 张华出生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小渔村,从小看着渔船进进出出,对大海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上学时,他考进军事院校,挑了个冷门的舰船技术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去偏远港口,吃苦耐劳,手上全是干活磨出的茧子。同事都说他是个怪人,对船痴迷得不行,光听声音就能猜出船的型号。 80年代初,中国海军底子薄,航母技术更是零起步。张华心里清楚,想追上世界先进水平,光靠自己摸索不行,得借外国的梯子往上爬。1984年,听说澳大利亚要卖退役的“墨尔本号”,他眼睛一亮,立马写报告给上级,力劝买下来。他说:“这船就是个空壳,对咱们也是宝贝。”上级被他说服,拍板决定买。 “墨尔本号”这艘航母来头不小,原是英国造的,1949年卖给澳大利亚,装上了蒸汽弹射器和拦阻索这些高级货。可它在澳方手里是个“灾星”,服役时事故不断,撞沉过好几艘船,死伤不少,最后被嫌弃得不行。退役后,澳方本来打算把核心设备拆干净再卖,但懒得折腾,就这么半吊子状态挂出去甩卖。 中国一看机会来了,赶紧组织人去谈。张华作为技术顾问,跟着谈判团和澳方周旋。对方一口咬定这船不值钱,就是废铁一堆,张华却不慌不忙,反复强调船的结构和设备有研究价值。最终,3000万美元成交,1985年船拖到广州港。 靠岸那天,船身锈迹斑斑,甲板破得不成样子,围观的人直摇头,觉得这钱花得太冤。可张华带着工程师上船一查,打开主舱门后,眼前的东西让他们愣住了:完整的拦阻索系统,外加蒸汽弹射器的残件。虽然不是全套顶尖技术,但在当时的中国,这玩意儿就是稀世珍宝。拦阻索管飞机降落,弹射器管起飞,这不正是航母技术的敲门砖吗?消息传开,外界的嘲笑声慢慢消了下去,大家开始觉得这买卖没那么亏。 船到手后,拆解工作马上启动。科研人员分成几组,盯着船上的部件没日没夜地研究。拦阻索和弹射器被拆下来,送到实验室反复测试。张华天天泡在现场,和年轻技术员一起琢磨数据,衣服上全是油污。那段时间,船厂机器声没停过,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想从这堆“废铁”里挖出金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研究这些设备,中国逐渐搞明白了舰载机起降的原理。拦阻索怎么拦飞机,弹射器怎么把飞机送上天,这些过去摸不着头脑的东西,总算有了眉目。这一步迈出去,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几年后,“瓦良格号”改成“辽宁舰”,成了中国第一艘航母。2019年,国产的“山东舰”下水,彻底证明咱们能自己造航母。而这些突破的起点,都能追溯到“墨尔本号”带来的启发。 张华的贡献还不止于此。他后来参与了不少舰船项目,一辈子扑在海军技术上。退休后,他没闲着,常去学校给学生讲课,聊起“墨尔本号”时总说:“那艘破船让我明白,只要肯钻,再烂的东西也能翻身。”如今,中国海军舰队在大洋上横着走,谁还敢笑话咱们?
1984年,我国花3000万美金买艘废船,打开舱门后发现赚翻了。就算是一艘啥也没
历史海大富
2025-04-12 23:25: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