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在老山战场上,曾经歼敌18人的英雄杨启良,转业后却被地方恶霸刁难,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冷冷地冲着对方说道:“我是从死人堆里活过来的人,你确定要和我动手?” 杨启良,1962年12月15日生于浙江黄岩县宁溪乡下桧村一个普通农家。家里条件不好,他从小跟着父母下地干活,风吹日晒中磨出了倔强的性子。1981年11月,19岁的他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第二团三连。刚进部队,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叠被子,训练时扛着几十斤的装备跑步,从不叫苦。凭着这份拼劲,他入伍不到两年就当上了班长,带着小分队摸爬滚打。1984年,部队接到命令奔赴老山前线,他随陆军第一师投入对越轮战,踏上了那片充满生死考验的土地。 1985年3月8日夜里,老山前线的任务落在杨启良肩上,他负责带队攻占166高地和旁边的无名高地。带着12名战士,他连夜布置计划,分成两支小队摸黑前进。战斗打响后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阵地满是弹痕和血迹,队伍拼尽全力才拿下目标。第二天晚上,越军集结兵力反攻,喊声震耳。杨启良带着仅剩的战友拼死抵抗,三次击退敌人的冲锋。战斗中,6人小队伤亡惨重,三人牺牲,两人重伤,他自己也被划破脸颊,军装破烂不堪。关键时刻,他孤身守住阵地,手榴弹扔完就抓起电台呼叫炮火支援,最终击毙18名敌人,直到援军赶到。 战后,杨启良的事迹在部队传开,他被授予一等功,还得了“战斗英雄”的称号。授勋那天,他站在队列里,瘦瘦的身板挺得笔直。荣誉牌匾带回家后,他没挂墙上,而是收进箱子锁起来。战友问起那段经历,他总是笑笑带过,眼里却藏着深沉的光。战场上的血火岁月,成了他心底不愿多提的记忆。 转业后,杨启良没闲着,2010年他进了台州经济开发区消费者协会,当上了秘书长。办公室不大,桌上堆满投诉材料,他每天埋头查资料、跑现场,用军人的认真劲处理每件事。2013年夏天,一桩超市投诉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一名壮汉拎着一袋面粉冲进来,嚷着说面粉有虫子,吃坏了肚子,要超市赔钱。他拍桌子瞪眼,气势汹汹,周围人都不敢吭声。杨启良接过面粉仔细检查,发现确实有虫子,但他没急着表态,而是调出超市监控查了个底朝天。 监控里,这壮汉在货架前转悠半天,还往包里塞东西,行迹可疑。杨启良又问了超市员工,得知这人以前也干过类似的事,像是故意找茬。他心里有了数,平静地告诉对方问题查清楚了,行为也不干净。那壮汉一听急了,跳起来指着他鼻子骂,还攥紧拳头要动手。办公室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杨启良站起身,走上前,眼神冷得像刀子,声音不高却压得住场:“我参加过对越战争,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跟我动手?”壮汉愣住,气焰全没了,嘀咕几句后抓着面粉灰溜溜走了。 这件事在协会传开,同事们都说他胆子大,他却不当回事,坐回桌子前接着干活。从那以后,他在岗位上更忙了,每年处理四百多起投诉,小到水果缺斤少两,大到商家以次充好,他都一件件跑腿核实。市民慢慢知道有他在,投诉的事总能解决,给他起了个“老娘舅”的外号。办公室墙上多了几面锦旗,桌上卷宗越堆越高,他加班到深夜是常事。一次,有人送来一箱烂水果,他亲自拿到市场比价,又找商家退款,忙完才歇口气。 多年过去,杨启良从岗位上退下来,头发白了,走路慢了。他搬进一间小屋,院子里养了几盆花,每天早起浇水,阳光洒在他身上,显得安静又从容。老朋友来串门,他会泡壶茶,聊起年轻时的战场,语气平淡却有分量。街坊提起他,总说他是从战场走来的英雄,后来又成了帮老百姓说话的老兵。他的故事在台州传开了,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晚年的杨启良喜欢坐在院子里看书,风吹着书页响,他腰板还是挺得直直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但那份从战场到民生的硬气还在。他慢慢融入普通生活,可那股英雄劲儿从没丢,感染着每一个听过他故事的人。他的经历不只是过去的辉煌,更是转业后面对挑战的韧性。从老山到台州,他用半辈子证明,英雄不只在战场上,也在生活的每一天。
1985年,在老山战场上,曾经歼敌18人的英雄杨启良,转业后却被地方恶霸刁难,他
历史海大富
2025-04-12 23:25: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