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天,万名“红小鬼”(最大19岁、最小13岁,师政委萧华17岁),随着红军长征的队伍告别江西的晨雾。这支名叫红军"少共国际师"的部队,在长征之初/特别是在湘江之畔就基本上番号结束。但他们惊天地泣鬼魂的业绩,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湘江边的血色黄昏,冷得让人打颤。少共国际师的娃子们把棉衣塞进背包,用绑腿紧紧裹住冻得发紫的小腿。师长吴高群扯着嗓子喊:"同志们,前面就是敌人封锁线!"可话音未落,三颗信号弹已经把天空染成血红。机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混成一团,这些连剃须刀都没用过的少年,端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就冲了出去。 老军观我常听爷爷讲,他那辈人管这叫"血色青春"。那时候的娃儿,十五六岁就能扛枪上阵,跟我们现在打游戏机的年纪差不多。可你看他们,脚上草鞋磨穿了,肚里三天两头没饱饭,眼睛里却亮得像把钢刀。有个叫李福林的小战士,腿被弹片削掉半边肉,还死死咬着毛巾不让哭喊,非得把任务交代完才肯倒下。这样的青春,现在怕是找不到了。 有人非得较真:"这群孩子连战术都懂个屁,冲上去不就是送死?"这话听着扎心,可细想却不对劲。你见过蚂蚁扑火吗?明知道烧成焦炭,还是要往火堆里钻。这就是本能,是刻在骨子里的求生欲。对于这些娃子来说,打过湘江就是活路,就是让苏区的父老乡亲不再被白匪屠村。你说这是不是比活命更重要? 少共国际师的番号取消得太快了。湘江一战,五千多人的队伍硬是打到七百。师长吴高群被流弹击中,临死前把望远镜交给通信员:"告诉军团长,我们守住了阵地!"这句遗言,后来被刻在瑞金的纪念碑上。可你看现在有些年轻人,碰到点加班就喊累,遇到点挫折就想躺平,跟这些用生命铺路的娃子比,是不是该脸红? 有人质疑说,让一群半大孩子上战场,这是不是太残酷?这话有理,可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生意。没有这些娃子挡在前面,红军主力能顺利渡江吗?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能!正是这些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国革命最沉重的那段路程。就像我爷爷总念叨的:"那时候的娃儿,骨头是铁打的。" 最近台海风浪又起,看着新闻里那些二十出头的海军新兵,我突然想起少共国际师。时代变了,战场没变。当年的娃子们用草鞋丈量两万五千里,现在的年轻人用导弹锁定海峡中线。青春这东西,从来都带着血色。只是希望,这血色别再是鲜血,而是热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4年秋天,万名“红小鬼”(最大19岁、最小13岁,师政委萧华17岁),随着
梦想者的缺口
2025-04-13 09:31:25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