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然说得不太好听,但其实道理挺在理的。那些车主要是听了余承东的话,估计也不会发生那么多智驾事故了。余承东也是苦口婆心,告诉大家智能驾驶这事儿,能勉强用和好用、还安全,是两码事。可不是哪家车企随便弄几个传感器就能喊着智驾,安全才是智驾的根本,没了安全,智驾就跟空中楼阁一样虚幻。 所以说,用户在挑选智驾的时候,得擦亮眼睛,辨别哪些智驾其实只是勉强能用的,哪些是真正好用又安全的。别跟风瞎选,为了自己的安全,要么选那些靠谱又安全的智驾,要么就直接不碰智驾。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车主驾着某新势力的L2辅助驾驶,结果在高速上稳稳追尾了一辆静止的工程车。评论区立刻炸开了锅:这可不是智驾,简直是智障!更搞笑的是,中控屏上居然还显示着智能驾驶系统已激活的提示动画。 这情景让我想到了去年某汽车品牌的奇葩行为低配版车型上装了四个摄像头就敢声称全场景智能驾驶,而高配版居然搞到11个摄像头,反倒改口叫超级智能驾驶。难道说,用户买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形容词的升级套餐? 有个工程师朋友私下里说:现在搞智能驾驶就像玩麻将,各大车企拼命往传感器这副牌上凑。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管它们能不能协同工作,先对齐了再说。这话虽然直接,但仔细想想某品牌的事故车拆解报告,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数据根本没串联,反而各自为政,出问题的时候系统还在纠结听谁的。 余承东说安全是智驾的基础,这话听起来是个常识,可现实却相当反常。某新势力在去年的OTA升级中,AEB(自动紧急制动)的响应时间从0.5秒提升到0.3秒,宣传材料上还大字标注着史诗级进化。可是翻到说明书第27页,小字告诉你该功能需要光照强度200lux才能生效。这是什么意思呢?地下车库的照明标准不过150lux。 更让人无奈的是,行业里的潜规则:把责任条款悄悄藏在用户协议里。某品牌的协议第8.3条明言驾驶员需时刻关注路况,接着第12.7条又补充系统可能看不清静止的物体。通俗点说,就是:出了问题别找我,我早就提醒过这玩意儿靠不住。 展厅播放的视频总是一幅梦幻的画面:车辆在雨夜轻松避开突如其来的行人,甚至在结冰的路面上优雅漂移过弯。不过,现实却往往让人失望某汽车品牌被曝出,演示视频是在封闭的场地拍摄的,路面更是提前清理得干干净净。这就像相亲时对方拿出精修的照片,结果过日子才发现啥都不会做,连泡面都不会煮。 有个有趣的数字:2023年国内智驾事故里,竟然有62%都是发生在阳光明媚的白天。这不是说系统在极端天气下不靠谱,反而是在基本情况上出问题。就好比那种能轻松解微积分的天才,结果在过马路时却不看看红绿灯。 华为的ADS为何敢自信地说遥遥领先?里面藏着个细节,说明了不少问题:他们的仿真测试库中,关于电瓶车突然斜插的场景竟然有1700多种变体,包括戴草帽的老头,还有后座绑着煤气罐的外卖车。而有些车企的测试库,却还是在用90年代的欧洲标准,真是没想到,中国的路上竟然会见到三轮车拉着4米高的泡沫箱飞奔! 更狠的是那影子模式。一位车主分享了他的经历:有一次,系统突然介入急刹,他还来不及骂几句,抬头就发现高架桥缝隙掉下一块巴掌大的冰凌。后来查日志才发现,系统竟然提前0.8秒就监测到了这个小反光点。这种无存在感的安全,才真是高明! 现在大家是不是更能理解余承东的心情了?他说要么选好用的,要么别用,其实是在划清底线。就像你去游泳,要么选择有五个救生员看护的专业泳池,要么乖乖呆在浅水区闪动。最危险的就是那种仅仅带个智能泳圈就敢往深水区猛冲的傻瓜。 说起来挺讽刺的,那些把智能驾驶吹得神乎其神的车企,事故频率反而更高。相对而言,那些实事求是,坦诚现在只能应对85%场景的品牌,关键时刻反而更可靠。记住,真正能救你一命的技术,从来不用搞什么AR特效来证明自我。 那就问问自己:你买的是真正的行车安全,还是车企的那些美好愿景?评论区里聊聊,你的智驾系统是帮你避过了危险,还是让你陷入麻烦了? (本文声明:这纯粹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余承东这回和雷军算是有共同话题了,事情的起因是4月13号的时候,一辆问界M7pr
【1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