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乌克兰空军证实,一名26岁的F-16战斗机飞行员帕夫洛·伊万诺夫在战斗中牺牲,同时俄罗斯宣称击落一架乌军F-16战机。
这是乌克兰自2024年接收F-16以来公开承认的第二起同类战损事件,也是俄乌冲突中俄方首次明确宣称击落F-16。这直接暴露了乌克兰空军作战体系的存在深层矛盾,也凸显了俄军防空战术的迭代升级,有三个方面的消息值得关注:
第一点,坠机原因未确认。根据乌克兰空军声明,伊万诺夫在执行“多部门联合行动”时遇难,但未明确坠机原因。俄方则高调宣称,其S-400防空系统在苏梅州上空击落该机,并称俄军苏-35S战斗机参与了目标指引。
乌方虽未直接承认俄方说法,但部分消息人士向BBC透露,俄军发射三枚导弹(可能为S-400或R-37)导致飞机坠毁,并排除了“友军误击”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议员此前曾披露,2024年8月首架F-16的损失系乌军“爱国者”防空系统误击所致。因此大致上可以推测,这次事件是俄军击毁的,而不是乌军协同作战的再失误。
第二点,F-16的战场表现有限。F-16被乌克兰寄予厚望,被视为扭转空中劣势的“关键武器”。然而,其实战表现远未达到预期。
乌军缺乏配套基础设施,F-16主要部署于西部伊万诺-弗兰克夫斯克州,以规避俄军打击。但战术上的保守就意味着,其作战半径仅能覆盖基辅周边,难以深入前线,导致任务效率低下。这次的苏梅州行动应该也是“极限突袭”,被俄军“以逸待劳”,自然也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且乌军对F-16的训练与系统整合不足。美国向乌克兰提供F-16更多是一种表态,而非基于战场实际。因此提供的F-16未配备Link-16数据链系统,导致乌军防空系统无法有效识别己方战机,误击风险极高。飞行员短期培训,难驾驭复杂空战,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时,也更易操作失误。
第三点,俄军防空体系已趋近成熟。可以明显看到,和23、24年相比俄军S-400系统与苏-35S战斗机的协同作战能力显著提升,数据链融合,解决了地球曲率对低空目标的探测盲区,实现跨平台目标共享与制导,协同能力已经很是熟练。
这种“非对称优势”迫使乌军F-16即便采取超低空突防,仍难逃拦截。再加上,俄军加强了对乌后方机场、补给中心的打击,迫使F-16在维护不足的条件下频繁出动,进一步增加战损概率。
西方一直以来都将乌克兰作为新型武器试验场,但低估俄军适应能力。F-16的多次损失可能影响后续军援信心,乌军大概也要被迫收缩F-16任务范围,专注于本土防空与有限对地支援,再不敢像现在这样随意出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