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超话]
闲话
看图说话。
生活当中,你的周围总会有A和B两类人同时存在着。
B的好处是:说话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跟这么样的人相处真特喵的舒服。但“欲望满足之日,即为偿还之时”。
B式说话本质是:认知矫正器,帮你把"盐放多了"的事实包裹成蜜糖。但长期依赖这种矫正,会产生可怕的后遗症:分不清"真的好吃"和"社交礼仪",而把A的差评自动翻译成"恶意攻击"。
A表达的是事实真相:你的厨艺就3分。而B表达的往往是对你辛苦做饭这件事的一种感激,他不是实事和真相,但如果此刻你真的想要知道自己的厨艺到底如何,听了B的话你会觉得你的厨艺已经7分了,再稍微改进一下就是“中华小当家”的水平了。
B式沟通本质是:情绪代偿——TA替你承担了消化挫败感的所有责任。
这种模式持续运转时:双方都困在“不能破坏氛围”的束缚中,重要但尖锐的问题永远无法被讨论,这会导致你长期处于被保护状态,面对真实世界的负面反馈时更易崩溃。
真正的厨艺进化停滞:你永远卡在“被哄着改进”的舒适区。
还有一点就是,提供情绪价值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累心的事情,当情绪价值收支严重失衡时,看似和谐的关系会突然崩盘。因为TA又要感恩你的付出,但同时也在忍受你实在一般的厨艺,这也是一种压抑情绪的积累。
那么我们难道应该选A这样的人么?
A这样的人,通常会有一个自我认知或者有一句常挂在嘴上的话:“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你别介意哈!”“我说话比较难听,你不要跟我较真哈!”
如果A说:你这也太咸了吧,一点也不好吃。如果你生气或者愤怒,你首先应该要做的是:直接表达自己愤怒的情绪,不要压抑。相信我,在你表达后,A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但当你消化了此刻的情绪后,也请收下A给予你的实事和真相。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A是这样的人:把刻薄当直率,用“为你好”包装情感暴力;永远只有破坏性批评,不提供建设性方案;永远不认可你的任何进步,享受贬低他人带来的扭曲快感。满足上述任意一条:赶紧跑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图中给的例子,A是家人,B是朋友。家人朋友都是你一生中交往最为紧密的两类人群,你又该怎么应对呢?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的父母、伴侣可能都是“扫兴的”,不会好好说话的。但他们可能是唯一会跟你讲真话的人,你至少能更容易从他们哪里获得真相。
所有未经省察的安慰都是温柔的暴力,而带着痛感的真话才是最高级的共情。在这个真相比钻石更稀缺的时代,或许我们最该培养的,正是接纳“逆耳忠言”的认知耐受力。鲁迅写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但是,作为至亲至爱的家人、朋友,也不能一直这样“扫兴”,甚至“刻薄”待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里,周围人的心理创伤非常大,有些是伴随终身的创伤。所以,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每个人都是别人的朋友,设身处地想想,在日常言行之中要注意分寸和边界,既说实事和真相,又认可进步,还指出改进的空间,才是最完美的方案。
沟通是一门艺术。你的人格魅力在不同人群中皆能获得一致认可,愿意与你亲近,你的心情与心态、事业和人生,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