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这门炮,是北洋水师超勇级战舰的主炮,被9.5毫米厚的封闭式炮房紧紧包裹着。1881年,这门254毫米口径、26倍径的巨炮曾是全世界威力最大的舰炮之一。正常仰角10度,俯角3度,有效射程8000米;极限仰角15度时,射程能飙到12000米。更夸张的是,它还是最早的速射炮,发射一发炮弹仅需2.5分钟——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革命性的进步。 可问题是,这门炮真的有它看起来那么神吗?咱们得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一点看。1881年,清政府花大价钱从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买下超勇级战舰,这门炮是当时最先进的“明星产品”。可问题是,技术上的“最先进”并不等于战场上的“最好用”。就像一个人穿了双最贵的跑鞋,却从来没练过跑步,结果上了赛场只能干瞪眼。 超勇级战舰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子。1894年黄海海战,这艘寄托了大清海军复兴希望的战舰,在日军联合舰队的围攻下,仅仅支撑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沉没了。那门射程12000米的巨炮,实际命中率低得可怜,甚至有记录显示,开战没几分钟,炮管就因为过热而变形,根本无法继续射击。换句话说,这门炮就像一把看着威风、实际却卡壳的枪,关键时刻掉链子。 更讽刺的是,这门炮的“速射”优势,在实战中几乎成了笑话。2.5分钟一发听起来很快,但日军的吉野级战舰,主炮射速已经达到每分钟3发。超勇级还没来得及装填第二发炮弹,对方的炮弹已经像雨点一样砸过来了。技术上的“先进”,在战术上的劣势面前,瞬间变得毫无意义。 咱们再往深里想一层,这门炮的悲剧其实折射出整个北洋水师的困境。清政府花大价钱买来最先进的舰炮,却没有配套的训练体系和战术思想。炮手们连基本的操作都不熟练,更别提复杂的战场协同了。就像一个人买了最贵的厨具,却连切菜都不会,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菜烧焦。 还有一点值得深思:这门炮的封闭式炮房设计,虽然能保护炮手,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射界。正常仰角只有10度,这意味着它几乎只能平射,无法对高空目标或远距离目标形成有效威胁。而日军的战舰,早已配备了可以灵活调整仰角的炮塔。超勇级的炮手们,就像被关在铁笼子里的猎手,眼睁睁看着猎物从头顶飞过,却毫无办法。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更大的背景:清政府的“技术至上”思维。他们以为,只要买来最先进的舰炮,就能让北洋水师称霸东亚。可事实证明,技术只是战争的一部分,战术、训练、指挥体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就像盖房子,光有最好的砖头没用,没有好的设计和施工,房子迟早会塌。 这门炮的故事,其实是整个北洋水师悲剧的缩影。它象征着清政府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也暴露了他们在军事现代化道路上的迷失。12000米的射程听起来很美,但当炮管过热、射速被碾压、战术被碾压时,这门炮的“先进性”就成了一个残酷的笑话。
图片中的这门炮,是北洋水师超勇级战舰的主炮,被9.5毫米厚的封闭式炮房紧紧包裹着
三分的戏说
2025-04-13 22:15:12
0
阅读:937
进击的老王
写这个帖子的不知道是不是军盲,但起码逻辑上难以自洽。2.5分钟发一发,然后没几分钟过热导致炮管变形?我都不知道怎么反驳。讲这些不负责任的话对得起全部英语操典,训练有素、命中率是联合舰队2倍的牺牲先烈不[打脸]
一号 回复 04-15 15:26
火炮确实有代一代的差距,但铁甲舰的装甲比日本的防护还好。一艘敌舰也没击沉不能只是武器的原因吧,至少指挥上的失误很多。刚开战旗舰都被击中失去指挥能力。
进击的老王 回复 一号 04-15 16:38
看起来很专业,实则知道的不多。“弹中敌船而不能裂”了解下。我方大口径舰炮用的穿甲弹(填砂石配重,不存在质量问题),打中穿个洞,没错,日本船小,装甲薄,打中就穿个洞,人都死不了几个,别说对船的损伤了。而日本用的开花弹,里面灌的最新研发的下濑火药,打中钢板都能烧穿。所以出现2倍命中率我方5船被击沉而日本仅几条船受重创的结果。至于一直被诟病的迎战队形等问题更是军盲言论,根本不值一驳[狗头]
泠泉
只在1881年先进,到1890年就落后了。。。
用户10xxx14
1881年的东西到1894年有毛个技术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