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1905年),山东烟台栖霞的大地主牟宗朴派人用12头骡子,将1800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14 00:01:22

光绪三十年(1905年),山东烟台栖霞的大地主牟宗朴派人用12头骡子,将1800两银子及其他礼品送到了北京,这次捐官往返用了一个月时间,捐回来一个叫做“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的三品官,由于捐款多,三品官之外,又给他加了三级衔,准戴一品珊瑚顶戴,上插双眼花翎,准穿九鳞五爪弊袍、套穿仙鹤服。 牟宗朴是清末山东烟台栖霞地区有名的大地主,家里世代积累的财富在当地无人能比。据说牟氏家族拥有六万亩良田、十二万亩山林,还有五千多间房屋,每年光地租就能收300万斤粮食,妥妥的地方经济霸主。他的财富主要靠土地而来,那些佃户一年到头在地里干活,产出的粮食几乎全进了牟家的粮仓。这种家底让他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埋下了他不安于现状的种子。 在晚清那个年头,光有钱还不够,没个官衔傍身,社会地位总差一截。牟宗朴很清楚这一点,他不甘心只做个土财主,想通过捐官给自己和家族镀一层金。这不是简单的虚荣心,而是对权力和影响力的渴望。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助长了这种想法,捐官成了不少富人往上爬的捷径。 1905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牟宗朴下定决心要搏一把。他准备了1800两白银,外加金银珠宝、绸缎等礼品,打算送到北京换个官当当。这1800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那时候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也就几两银子,他这一出手就相当于几百户人家的总资产。为了运这些东西,他动用了12头骡子,从栖霞出发,一路北上,往返花了一个月时间。 这趟旅程可不轻松。栖霞到北京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骡队得翻山越岭,还要防着沿途的土匪和意外。1800两银子加上礼品,重量不轻,12头骡子驮着走了一个月,算下来每天也就前进几十里,效率低得让人头疼。但牟宗朴不在乎这些,他看中的是最后的结果——一个能让他挺直腰板的三品官衔。 到了北京,朝廷收下银子和礼品后,给了他“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的头衔。这是个三品官职,听着挺唬人,其实是个虚职,管的是兵部车马事务,没啥实权。不过因为他捐得多,朝廷还额外赏了他三级官衔,准许他戴一品珊瑚顶戴,帽子上插双眼花翎,穿九鳞五爪的弊袍,外套仙鹤官服。这待遇直接从三品跳到一品级别,算是对他慷慨解囊的回报。 捐官成功后,牟宗朴的地位立马不一样了。回到栖霞,他成了地方上的大人物,出行有仪仗开道,县官见了都得客气几分。新上任的官员如果不先去拜访他,工作往往开展不下去。他在家摆宴请客,桌上全是山珍海味,地方上的头头脑脑都得捧场。那段时间,他在家乡的风头无人能及,俨然是个土皇帝。 这种风光不光是面子问题,还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有了官衔,他的影响力大了,佃户不敢轻易闹事,地方上的纠纷也多半偏向他。甚至有些官员被他通过关系挤走,足见他手腕不一般。捐官这1800两银子花得值不值?短期来看,确实值,牟宗朴靠着这头衔在栖霞横行了好一阵子。 但这种靠钱砸出来的权力,根基并不稳。捐官虽然让他风光一时,却也埋下了隐患。首先,他这种高调做派得罪了不少人。地方官员表面上对他客气,背地里未必服气,时间一长,矛盾就出来了。比如有次他宴请新上任的知县,结果对方不买账,双方闹得不欢而散。这类事多了,他的名声就开始走下坡路。 更重要的是,时代变了。清末民初,国内局势越来越乱,到了1928年以后,战乱频发,栖霞也躲不过。牟宗朴的财富靠土地,可战火一烧,佃户跑的跑散的散,地租收不上来,粮仓慢慢空了。他的庄园再大,也挡不住外面的动荡。抗日战争爆发后,枪炮一响,他的家底被毁得七七八八,曾经的辉煌彻底成了过去。 家族也没能保住这份基业。随着战乱加剧,牟氏后人有的逃走,有的投靠别人,偌大的庄园最后只剩一片废墟。牟宗朴晚年过得怎么样,没啥确切记载,但从家族的没落来看,他肯定是没逃过历史的冲击。曾经用1800两银子换来的官衔,到头来连自己都护不住。

0 阅读:0
无畏战士闯龙潭

无畏战士闯龙潭

爱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