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任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重庆走马上任。这时候,来了一个很朴素

百年战争录 2025-04-14 11:00:42

1949年,时任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在重庆走马上任。这时候,来了一个很朴素的农村妇女。邓小平了解了她的事迹后,便决定把她养起来。那么,这个农村妇女是谁?邓小平为何要养她呢? 1949年,重庆虽说已经解放,但形势还很复杂,一方面要继续围剿国民党残军和土匪,另一方面也要尽快恢复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邓小平的工作非常繁忙。 邓小平自从1919年离开广安在外读书后,就几乎没有回过老家,因此他对老家和亲人的思念日胜一日,只可惜工作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回老家去看看。 让邓小平没想到的是,他虽没空回去,但亲人却一路打听,找到了他办公的地方。 来的是舅舅淡以兴,另外还有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 起初,邓小平并不知道农村妇女的身份,直到淡以兴向他介绍,妇女是他父亲续娶的夏伯根,他才得知这是自己的继母。 淡以兴告诉邓小平,他父亲去世后,是夏以根披麻戴孝送的葬。 邓家父母双亡,子女弱小,全靠夏以根勤劳扒苦做,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 邓小平听闻后非常激动,立刻握着夏伯根的手说:“夏妈妈,留下来,我们一起生活,我们以后给你养老。” 邓小平的话,让夏伯根简直有些难以置信。 原本,夏伯根来探望邓小平,只是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压根没想过邓小平会认她这个继母。 毕竟,夏伯根嫁到邓家的时候,邓小平已经在外闹革命了,所以她没有抚养过邓小平,也就不存在养育之恩。 再加上嫁入邓家20年,却一次也没见过邓小平,虽说名义上是继子,但她和邓小平不存在抚养关系,因此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向邓小平提要求。 所以,当邓小平邀请她一起生活,并且还说要给她养老的时候,原本局促不安的她,竟然湿了眼眶。 在邓小平和卓琳的一再挽留下,夏伯根留了下来。 夏伯根比邓小平只大5岁,但邓小平和卓琳都称她为“夏妈妈”,邓小平还教育孩子,夏妈妈吃了太多苦,要像亲奶奶一样待她,不能惹她生气。 1952年,西南地区的国民党残军和土匪已经消灭殆尽,因此邓小平又被调回北京。 听到消息后,夏伯根的内心很纠结,一方面她担心邓小平不方便带她去北京,另一方面她又放心不下孩子们。 夏伯根的顾虑被邓小平看在了眼里,于他专门找到夏伯根,对她说,我们是一家人,当然要一起去北京。 夏伯根感动地热泪盈眶,高高兴兴跟着大家去了北京。 不光邓小平待夏伯根好,卓琳待她也很好。 刚到北京的时候,邓小平工作很忙,卓琳就带着她和孩子们去玩,每次遇到熟人,卓琳都向别人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是她婆婆。这种细节,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夏伯根每到这时候,总觉得心里暖暖的。 在夏伯根熟悉北京后,卓琳为了分担邓小平的工作,承担起了秘书工作,夏伯根见他们忙得脚不沾地,主动包揽了家庭事务和照顾孩子。 原本,夏伯根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她不光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把几个孩子都照顾得很细致,因此孩子们都和她很亲热。 1969年,已经撤销职务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农村。 邓小平原本准备在北京找一处房子安置夏伯根,可夏伯根担心他们带着孩子在农村,过不好生活,因此执意要一起前往。 邓小平感动之余,经过上级同意后,一家人才辗转踏上了去江西农村的路。 当时,邓小平所有待遇都没有了,连孩子和大人一起8口人的吃喝都有困难,但夏伯根靠着早先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在邓小平夫妇的帮助下,养鸡养鸭,种些小菜,来解决一家人的口粮问题。 夏伯根觉得生活上的苦倒是没什么,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在邓小平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卓琳会像别人那样和邓小平划清界限,所以她总是对卓琳说,你可不能离开小平。卓琳见她担心,便给她下了绝不离婚的保证,她这才如释重负。 1973年,邓小平恢复了职务,一家人再次回到了北京。 这时,邓小平已经当了爷爷,于是一家人就喊夏伯根为老祖。 1997年,93岁的邓小平因病去世。 年事已高的夏伯根经受不住打击,病倒在床。 卓琳为了让夏伯根能早日康复,常常陪伴在她身边,并且悉心照料和安慰她。 2001年,夏伯根过完101岁生日不久,在孩子们的关心和陪伴下,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在邓小平看来,夏伯根既然嫁给了父亲,那他就应该待之如生母,因此他在生前,一直很尊敬和孝顺夏伯根。 正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也都懂得了要孝敬长辈,爱护家人,而这正是家庭和睦的不二法宝。

0 阅读:63

猜你喜欢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