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有很多地方可以选,但红军长征为何非得去陕北落脚?真相其实很扎心! 1934年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14 14:26:32

当年有很多地方可以选,但红军长征为何非得去陕北落脚?真相其实很扎心!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在一个号称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实际上只当过几天兵的奥托·布劳恩,中文名叫李德,以及基本不懂军事的博古指挥下,不出意外地失败了,红军被老蒋压缩在几个县里,所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长征”。 经过一年的跌跌撞撞,突破了老蒋的一道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以伤亡8万余人的巨大代价,落脚陕北,并从这里走向全国,夺取了最后的胜利。因此有很多人感慨毛主席有先见之明,但实际上,这是对历史以及他老人家的不尊重,红军会选择陕北作为最后落脚点的真相,其实很扎心,是8万名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结果。 中央红军最初选择的落脚点是在湘鄂西一带,因为贺龙就在这里活动,有群众基础,且先前萧克带着红六军团也和贺龙会师了,距离中央苏区比较近,理论上会减少许多的变数。 但转移湘鄂西的计划是绝密的,只有博古、李德等少数几个高层知道,毛主席并不知情,因为此时他已被排挤出了决策层,还差点就被留了下来,所以他也只是跟着大部队走啊走,但走了一段路后,毛主席就分析出这是要去跟贺龙、萧克会合。 博古、李德自以为这个计划有多么的高明,实际上老蒋也很快看出来了,早就在前面布下天罗地网等着红军钻进去,老蒋的决心是:把中央红军全部消灭在湘江。 所以,血战湘江是不可避免了,如果不是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真的会让老蒋的阴谋得逞。但此战让红军元气大伤,锐减至三万余人。毛主席非常清楚,蒋介石没有在湘江彻底消灭红军,肯定会继续在前面设伏,现在去湘鄂西等于自投罗网。 湘江之战后,红军上下对博古、李德很有怨言,指责他们只会瞎嚷嚷,根本不懂打仗,所以到湖南通道县、贵州黎平县时,中央都召开了会议,对离开苏区后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复盘总结,毛主席果断提出转兵贵州,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根据毛主席的建议,红军突袭了国民党防守薄弱的遵义,并在这里召开了关乎中国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让毛主席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 毛主席这一招,把老蒋给干懵了,红军怎么就突然出现在了遵义?于是重新调集了几十万的人马扑了过去,毛主席审时度势,果断放弃在川黔边落脚的决定,将目光对准了四川! 自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一直非常地被动,可以用“被撵着跑”来形容,一直找不到一个类似于中央苏区的落脚点,甚至连想短暂休养生息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哪里敌人比较少就去哪里。 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在与老蒋兜兜转转了好几圈后,他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往北走!即便是张国焘闹分裂之后,毛主席也是独自带着队伍继续北上,寻机在距离苏联比较近的地方建立根据地,这样至少可以比较方便得到共产国际的援助。 所以这期间,中央红军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落脚地点,最终会选择陕北,也是一个“意外”。 当时毛主席带着部队到达甘南宕昌县的哈达铺时,发现这里虽然是一个小镇,但却有一个邮局,这就是说明有日期较新的杂志、报纸。自从长征后,中央基本和外界失联了,不知道最近外面都发生了什么,所以毛主席赶紧让人去买点报纸、杂志什么的。 在一堆报纸中,毛主席看到了“蒋令五省各部队围剿陕北共匪”,“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的报道,他马上意识到,陕北肯定有一支规模不小的红军,不然老蒋怎么要调五个省的部队围剿? 毛主席一下子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陕北既然有数量可观的红军,那说明群众基础不错,否则顶多是小游击队的规模,不足以让老蒋大动干戈,于是他当即决定:尽快和陕北红军会师! 很快,中央红军就和陕北红军取得了联系。实际上,陕北红军自1933年后,就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但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凭着坚定的信念,在陕北开创了一块根据地,加上后来徐海东带着红二十五军也到了陕北,共同组成了红十五军团,他们也一直期待中央的到来,于是陕北就这样成为了红军最后的落脚点。 所以并不是红军非得走那二万五千里到陕北,而是被逼无奈,之前选过湘鄂西、川滇黔、川陕、甘南,但这些地方要么被老蒋阻拦、要么不适合长期发展,中央红军也在转战过程锐减,用到达陕北时只剩下7000余人的代价,找到了这块走向全国,夺取最后胜利的落脚点!

0 阅读:81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