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打的有多窝囊?杀丁汝昌的呼声在朝野很高,丁汝昌这个不叫殉国,这个叫自裁。丁汝昌如果带舰队投降,清廷拿他有没有办法呢?恐怕可以将他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甲午战争从1894年的丰岛海战开始,至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署结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的条约。 自明治天皇登基以来,日本便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丁汝昌自戕前夜,刘公岛的冬风灌满他残破的官袍。这位提督案头堆着六十多份弹劾奏折,比北洋舰队的炮弹还多。清流党骂他“避敌畏怯”,光绪帝的圣旨勒着他脖颈的枷锁,连棺材都提前钉上了铁链。他蘸着血给李鸿章写绝笔信时,窗外日军劝降书正烧得噼啪作响——这哪是殉国?分明是腐朽王朝把败仗的脓血全挤进一个将死的躯壳。
北洋水师的窝囊早刻在炮膛里。定远舰305毫米巨炮用的黑火药,炸开的烟雾比日本药的浓三倍,日军隔着二十海里就能锁定目标。水兵们腰间别着烟枪操练,靶船用浮标固定成死靶子,炮手们背熟射击参数讨老佛爷欢心。黄海决战时,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掉头逃窜,撞沉自家扬威舰的丑态,活脱脱大清海军的缩影——战船未沉,脊梁骨先泡成了海带。
最讽刺的是丁汝昌的“罪”。他殉国前三个月,光绪连下十二道金牌要押解他进京问斩,全然不顾威海卫海防已千疮百孔。朝廷能挪用两千万两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却不肯拨三十万两换速射炮;能容忍李鸿章把劣质煤塞进锅炉,却要海军提督用舰队的弹孔。丁汝昌吞鸦片那晚,日军司令伊东佑亨正对着劝降书鞠躬——敌人比龙椅上的主子更懂什么叫军人尊严。
若丁汝昌真降了,倒成了戳破脓包的银针。日本早把北洋舰队当战利品写进预算,联合舰队司令的捷报里连沉船位置都标好了。可清廷宁肯让定远舰自爆沉海,也不敢放活着的提督戳穿“天朝上国”的遮羞布。丁汝昌必须死,不是因为他战败,而是腐朽体制需要个跪着的背锅侠——正如他们曾用旅顺大屠杀两万冤魂,给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宴垫脚。
黄海的血浪早预言了大清的结局。当丁汝昌的灵柩被铁链锁着运回安徽,日本正用马关条约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铸造舰炮。二十年后,这些钢铁巨兽将轰开青岛、踏平东北,把军国主义的毒牙扎进整个东亚——而紫禁城的遗老们,还在为“平反忠臣”的戏码吵吵嚷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