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10月,东京的秋风带着凉意,街头行人步履匆匆,中国文化代表团一行在日本进行访问,团员之一的周而复却因一个决定,掀起了轩然大波。 作为时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他,执意前往靖国神社参观,不顾随团人员的再三劝阻,消息传回国内,舆论哗然,中纪委迅速介入,以严重不当行为开除其党籍。 周而复却始终坚称自己清白,称此行只为文学创作搜集素材,这场风波不仅改变了周而复的人生轨迹,也让人们对历史与个人选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周而复并非普通人物,他191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家境书香,自幼熟读经书,又接触西方思想,19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年轻的周而复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深受左翼思潮影响,投身抗日宣传,发表文章呼吁民族觉醒。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毅然奔赴延安,加入革命队伍,凭借出色的文笔,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作了大量抗日文学作品,鼓舞军民斗志。 1939年,他正式入党,后赴晋察冀根据地,笔耕不辍,作品如《牛永贵受伤》在延安广受好评,被誉为“模范文艺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周而复转战文化外交,率团访问多国,为中外交流搭建桥梁。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和抗战巨著《长城万里图》享誉文坛,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1985年访日时,他正潜心创作《长城万里图》,希望通过实地探访为作品增添真实感。 访问日本期间,周而复向随团人员提出想去靖国神社看看,他坦言,作为抗战题材的创作者,他需要亲眼感受这个供奉二战战犯的场所,以丰富小说中的历史细节。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遭到强烈反对,一位外交官当场提醒,靖国神社对中国人而言是侵华战争的伤疤,参观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另一位文化界同事也劝他三思,指出以公职身份前往极易被误解。 周而复却不为所动,他认为,文学创作需要直面历史,短暂的参观只是为了解真相,与政治无关,在未得到使馆明确许可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前往,独自走进神社。 参观过程短暂而低调,他未留下任何公开言论,但这一举动却如同一颗石子,激起千层浪,消息传回国内,反应迅猛而激烈。 报纸头条刊登批评文章,斥责周而复“丧失国格”,公众群情激愤,质疑这位老革命为何做出如此不当之举,靖国神社供奉着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对经历过抗战的中国人来说,是屈辱与伤痛的象征。 周而复的身份更让此事敏感——作为高级干部,他的行为被视为对民族感情的冒犯,中纪委迅速展开调查,查阅行程记录,询问随行人员证词。 周而复在调查中如实交代,坚称参观是为创作搜集素材,非出于对战犯的认同或对历史的亵渎,然而考虑到事件的社会影响,纪委认定其行为严重失当,决定开除党籍,并撤销其职务。 一夜之间,周而复从备受尊重的文化名人,变成了众矢之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处分,周而复深感委屈,他不否认自己低估了靖国神社的敏感性,但坚信动机纯正,无愧于心。 回到北京后,他开始漫长的申诉之路,他整理访问日记、创作手稿,试图证明参观是为了《长城万里图》的真实性,而非政治立场问题,他还逐一反驳了其他不实指控,如所谓“买药”事件,称这些都是以讹传讹。 然而申诉信一次次寄出,却如石沉大海,舆论的压力让他的晚年蒙上阴影,家人也承受了不小的困扰,1999年,一家刊物将他贴上“贪官”标签,周而复忍无可忍,将报社告上法庭。 这场诉讼意外引发关注,促使中纪委重新审视当年的决定,2002年,88岁的周而复终于等来平反,处分改为留党察看一年,他长舒一口气,将积攒多年的党费交到组织手中,眼中含泪。 周而复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复杂与人性的矛盾,他对文学的执着令人敬佩,但忽视靖国神社的象征意义,也显露了判断的失误。 靖国神社不仅是日本的宗教场所,更是中日历史恩怨的缩影,触碰它,等于触碰民族的伤疤,周而复或许未料到,个人选择会在国家记忆的背景下被放大解读。 他的申辩,折射出老一辈革命者对信仰的坚守,也让人感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2004年,周而复因病去世,新华社讣告称他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作家”,这句评价,或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这场风波留下的启示,至今发人深省,个人追求与集体情感如何平衡?历史创伤如何在和平年代被妥善对待?周而复用他的经历告诉后人,任何选择都需审慎,尤其当它关乎民族的尊严与记忆。 1985年的那个秋天,东京街头的决定,成了周而复人生无法抹去的注脚,也成了历史长河中一抹沉重的涟漪。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周而复家信中的“靖国神社事件”》
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
如梦菲记
2025-04-14 22:00: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