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日本访华,却只带来500亿美元战争赔偿款。谁知,毛主席大手一挥,直接全免1200亿美元战赔款。日方代表,顿感欣喜若狂!可国内人民,却甚是不解。 1972年,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7个月后的一件大事。 9月25日,田中刚一步下舷梯,便被周恩来总理的热情迎接所感动,两位领导人握手,离开喧嚣的机场后,周总理伴随田中一行人来到了钓鱼台宾馆,那里的富丽堂皇让田中好奇不已。周总理向他介绍这是庆祝建国10周年时修建的十大建筑之一。 谈话很快触及了核心议题——战争赔款和台湾问题。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日本与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及其签订的“和平条约”,成了两国谈判的障碍。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国方面坚守的底线。田中角荣带着巨大的生命和政治风险来到北京,他希望中国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在多轮紧张而充满挑战的谈判后,《中日联合声明》初步成形。 9月25日的那场首脑会议,毛泽东亲自接见了田中角荣。在这次会议上,日本方面表达了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损害的深刻反省。而中国,则在人民大会堂,于9月29日的上午10点,正式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声明。 《中日联合声明》中的关键声明,一是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结束了与蒋介石政权的所谓“日台条约”,日本与台湾正式断交。另一声明则是中国政府为了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了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这两点成为了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决定不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毛泽东主席的高瞻远瞩。周恩来总理,曾详细解释了这一决策的背景和深意。 “不向日本索赔了。为什么不索赔呢?实际上因为我们中国也吃过赔款的苦头,赔款都是从老百姓的腰包里取出来的。中国人民在那么穷困的情况下,比如庚子赔款为一亿三千零三十七万两。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实际上等于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正是这段历史,让毛泽东认识到,战争赔款最终的负担会落在普通人的肩上。 再来看看战后的日本,一国从废墟中缓缓站立,虽然到了中日建交时,日本的经济状况已有所好转,但若真从日本索要高达5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按当今的价值约等于1200亿美元——这无疑会成为日本民众沉重的负担。 于是中国选择了放弃了直接的经济补偿,但这并非意味着两国之间的历史就此翻篇。日本从1980年起通过提供无附加条件的低息贷款,作为一种间接的补偿,向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这包括了三笔日元贷款、三笔能源贷款以及15个项目的无偿援助,总额达到34900亿日元,折合当时的158亿美元。这些资金被用于中国在铁路、水电站、电力和钢铁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那时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苏联在中国边境地带集结了高达百万的兵力,两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成全面的冲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苏联还企图利用与美国及日本之间的矛盾,试图将日本拉入自己的阵营,以实现其战略目的——在地理上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战略决策——与日本恢复邦交。这一决策远非简单的外交行为,而是一次深谋远虑的战略调整。恢复与日本的邦交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牵制苏联的战略企图,减轻中国边境的压力,而且还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改善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那个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时代,识别并抓住主要矛盾,先行解决,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关键。中日恢复邦交还意味着日本必须与台湾断绝所谓的“外交”关系。
俄军明明有机会拿下乌克兰,久攻不下的真正原因,印证毛主席的一段预言。大俄怎么就把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