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毛泽东晚年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被圈出来的扣子与其他扣子颜色、大小不一,只因为

朱竟年解史 2025-04-15 21:40:46

下图是毛泽东晚年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被圈出来的扣子与其他扣子颜色、大小不一,只因为:它是掉了以后重新缝上的一颗。 毛泽东晚年的一张照片,拍的是1970年代的中南海。那时候,他已经是中国的顶梁柱,工资和稿费加起来也不少,可镜头里,他穿着一件灰色夹克,朴素得不起眼,可细看之下,一个被圈出的扣子却跳了出来——颜色不对,大小也怪,像是硬凑上去的。衣服扣子掉了,他不换新衣,也不扔,就从哪找了颗不一样的扣子,亲手补上,掉了又补,补得这么“随意”。一个国家的领袖,为啥对一件旧衣服这么上心?这事儿听起来小,可背后反映的,是他一辈子都改不掉的节俭劲儿。 要说毛泽东为啥这么节俭,得从他小时候说起。1893年,他生在湖南韶山,家里是地道的农民。爹妈勤快,可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他跟爹妈下地干活,粮食一粒一粒攒,衣服破了就补,啥都舍不得扔。这种生活,让他早早就知道东西来得不易。1913年,他考上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费虽说是公家出,可生活费得自己想办法。那会儿,他穿的是家里带来的旧长衫和草鞋,被子是粗布缝的,连枕头都是拿书垫着。衣服破了,他自己补,裤子烂了,就打个补丁,从不讲究啥排场。 后来,毛泽东投身革命,日子更苦。 井冈山那几年,红军被敌人围得死死的,吃的穿的都缺。为了省灯油,他晚上写东西就点一根灯芯,凑着那点光写出了《井冈山的斗争》这样的大文章。延安时期,他住窑洞,睡土炕,衣服上补丁摞补丁,工作人员劝他换新的,他总说“还能穿”。新中国成立了,开国大典那天,他穿的新衣服里头,还是满是补丁的旧衣。这不是摆样子,是他打心眼里觉得,艰苦日子不能忘。 毛泽东的节俭,不光是个人习惯,还带着点政治味道。他常说:“人力物力得珍惜,不能浪费。”战争年代,他号召大家每天省二两米,支援前线打仗。这招管用,红军硬是靠着这股节约劲儿熬过了最难的时候。新中国刚起步时,他也老提醒大家别铺张,国家底子薄,得一点点攒。他这想法,还跟历史有渊源。他读过不少史书,知道“勤俭兴国,奢靡亡国”的道理,想给新中国打个好底子,怕后人忘了根。 这股节俭劲儿,也影响了共产党。延安那会儿,大家都学他,衣服破了补,纸不够就用旧传单反过来写字。国民党将领黄维,淮海战役被俘后还不服,觉得输得冤。1975年他被放出来,去延安一看,傻眼了——毛泽东住的窑洞破得不行,周恩来的土炕硬邦邦,红军大学的笔记本还是捡来的废纸翻新。他这才明白,共产党赢靠的不是运气,是那股子拼出来的节俭精神。 到了晚年,毛泽东还是老样子。衣服破了,他自己缝,袜子烂了,他补补再穿。工作人员看不下去,想给他换新的,他摆手说:“别费那事儿。”那颗照片里的扣子,就是他随手缝的,没讲究啥好看不好看,只要能用就行。那时候,中国还不富裕,老百姓日子紧,他觉得自己得跟大家一条心,不能高高在上。这不是装,是真觉得领导人就该这样。 1976年,毛泽东走了,83岁。他留下的,不光是新中国,还有这股节俭的劲儿。那颗扣子,像个记号,提醒着后人艰苦奋斗这四个字的分量。他不是没钱,也不是买不起新衣服,而是打心眼里觉得,东西能用就别扔,资源得省着点使。这想法搁现在看,可能有点“土”,但想想,那会儿全国上下都靠这精神挺过来的。 说到这,咱得说句实话,毛泽东的节俭不是啥高大上的理论,就是接地气的生活态度。他小时候穷怕了,革命时苦惯了,建国后也不想忘本。那颗扣子看着不起眼,可它背后是他一辈子的经历和信念。搁今天,咱生活好了,吃穿不愁,可浪费的事儿也不少。物质多了,人容易飘,忘了东西的来头。毛泽东的那颗扣子告诉大家,不管日子多好,别忘了珍惜。

0 阅读:0
朱竟年解史

朱竟年解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