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下大将意外身亡,为什么说这才是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主要原因? 大渡河边,河水仿佛被鲜血染红,昔日威风凛凛的石达开,此刻跪在骆秉章的营帐前。这位太平天国最年轻、也曾经是最有声望的将领,最终迎来了悲惨的结局。 三天后,残酷的凌迟夺走了他的生命,跟随他的两千多名士兵也被残忍地杀害。 历史的篇章已经翻过,但留下了一个持续百年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曾经的翼王走投无路,落得如此下场?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为他庆祝生日而耽误了军机,导致全军覆没,但这真的是全部真相吗?或许,真实的答案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深刻和复杂。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赖裕新在白沙沟阵亡是重要转折。 很少有人知道,早在石达开到达大渡河前两个月,赖裕新部就在此地遭受了重大打击。 《骆秉章奏报剿办赖裕新情形折》记录了详细经过:赖裕新率领上万兵马,在白沙沟遭到土司岭承恩的伏击,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为石达开后续的溃败埋下了伏笔。 赖裕新是石达开最信任的将领,肩负着双重重任。 一方面,他必须牵制川西地区清朝军队的主力,使他们无法支援其他战场。另一方面,他还要负责打通向北方运送粮食的通道,确保石达开军队的补给。 赖裕新的牺牲对于石达开来说,就像是抽掉了锅底的柴火,彻底断绝了成功的希望。 赖裕新的阵亡,对整个战局产生了连锁反应。因为他的死,唐友耕的湘军不再被川西的战事牵制,他们得以迅速向北挺进,牢牢控制了大渡河北岸。 这样一来,石达开想正面渡河的计划就彻底破灭了。 与此同时,土司武装的包围圈逐渐收紧,石达开和他的部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处境更加艰难。 更糟糕的是,赖裕新负责的粮道被切断,太平军的粮食供应中断,军队面临严重的饥饿问题,士兵的士气开始低落,为之后大规模的逃亡埋下了伏笔。 赖裕新在白沙沟的战役中失利,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根据《越西厅志》的描述,当地土司的军队充分利用了白沙沟的地理优势。 这里山势险峻,两侧都是陡峭的崖壁,森林茂密,就像一张天然的屏障。 土司兵用滚木和巨大的石块堵住了峡谷的两个入口,太平军猝不及防,完全陷入被动。为了鼓舞士气,赖裕新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但不幸被滚落的木头砸中头部,当场牺牲。 石达开不仅痛失赖裕新这名得力干将,还面临着难以预测的自然条件。 四月份,他还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河水还很浅,马肚子都能蹚过去”,可是《雅安水文志》记载显示,1863年大渡河的洪水比往年提早了半个月就爆发了。 石达开对河流水情的错误判断,导致他错过了最后渡河的机会,实在可惜。 屋漏偏逢连夜雨,王应元还烧毁了河岸边的竹林,这让太平军缺少制造船只的材料;接连不断的阴雨天气,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火炮运输非常困难; 更糟糕的是,从云南买来的战马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大量死亡,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石达开的处境更加艰难。 石达开的处境可谓内忧外患,连他自己的部队也开始出现瓦解的迹象。 他的幕僚曹卧云的日记显示,在被困大渡河之前,已有六千名广西老兵选择逃离。这些追随石达开多年的老兵,为何会在关键时刻选择背叛呢? 或许可以从《宜宾县志》中找到一些线索。石达开曾处决了私自娶妻的军官陈得利,并且拒绝把抢来的五千两白银用来犒赏士兵,而且在进入四川的途中,还强行征召青少年入伍。 这些行为都引起了士兵们的强烈不满。敌军将领骆秉章施行的“投降免死”策略,更进一步加速了石达开军队的离心离德。 大渡河古战场遗址挖掘发现,出土的兵器将近三成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这有力地说明了当时军队士气低落,士兵作战意志不强。 赖裕新阵亡、大渡河突然涨水,再加上士兵们没了斗志,这些问题搅在一起,最后才让石达开在大渡河彻底失败。
南朝鲜不会把这些写入历史吧?飞扬军事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