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常宁市的邓友爱接到了台湾打来的电话,对方用着常宁口音说道:“我没

浮生若梦醒时 2025-04-15 22:48:14

2019年,湖南常宁市的邓友爱接到了台湾打来的电话,对方用着常宁口音说道:“我没钱,但我想回家,你是否还能养我吗?” 2019年9月3日,一通电话打破了湖南常宁邓友爱平静的生活。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喂,友爱吗?我是你大伯邓雪桂,我想问你一件事情。"那颤巍巍的老人声音让邓友爱瞬间激动起来。 "大伯,好久没有您的消息了,有什么事情您说。"邓友爱心跳加速,已经二十多年没听到大伯的声音了。 电话那头的大伯小心翼翼地问道:"我...我想回湖南老家去,你欢迎吗?"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的犹豫。邓友爱立刻回答说家族的人都欢迎他常回老家看看。没想到大伯接下来的话更让人心酸:"真的吗?这次回去我准备不回台湾了,你愿意给我养老吗?" 邓友爱心中一怔。父亲和姑姑在世时多次邀请大伯回来,都被拒绝了。今天他为什么突然提出要回来呢?没等多想,邓友爱脱口而出:"大伯,欢迎你落叶归根,我给您养老,您放心吧!" 说完这句话,电话那头陷入长久的沉默,只有一声干咳告诉邓友爱大伯还在听。当邓友爱问起大伯何时回来时,电话那头终于鼓足勇气,提高嗓门问道:"我没有钱,你还愿意养我吗?"问完便匆忙挂断了电话。 这一刻,邓友爱全懂了,因为懂了,所以他哭了。这句话道尽了大伯的辛酸与尊严。96岁高龄的大伯,离家70多年,在台湾无儿无女,晚年双目几近失明,多种疾病缠身,却始终担心自己会成为家人的负担。 邓友爱回想起父亲生前常提起大伯的事。父亲告诫他们兄弟三人,不许在奶奶面前提起"大伯"二字,因为每次提起,奶奶就会整整哭一天。一直到1989年,家里突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家书,邓友爱清楚地记得父亲看完信后激动地大喊:"我大哥还在,他还活着!"父亲抱头痛哭,"他还活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 邓友爱立刻回拨了大伯的电话:"大伯,我就是您的儿子,无论贫穷富贵我都愿意给您养老,您等着我,我很快去把您接回来。"电话那头的大伯依然沉默,不久传来了哭泣声:"我自知时日不多,不会拖累你太久。" 1947年的一个夜晚,家住湖南常宁农村的20岁青年邓雪桂被突然出现的几个人带走了。他的母亲哭着在后面追赶,而邓雪桂不断回头望向母亲,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一辈子。离家时,他清晰地记得乡村小路边有一颗刚刚发芽的小树。 两年后,22岁的邓雪桂被带到了台湾,开始了漫长的异乡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与一些同乡被集中安置在城市边上的一个小村庄,每月领取微薄的津贴勉强度日。没有钱、没有房,加上语言不通,邓雪桂在台湾多年也没能成家,始终孤身一人。 每逢节日,他和其他背井离乡的同乡聚在一起,互相倾诉思乡之情。说到动情处,大家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随着时间流逝,身边的同乡越来越少,许多人搬到城市发展,在当地站稳脚跟并娶妻生子。而邓雪桂则始终留在那个初到台湾时的村庄,与几个同样孤身一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同乡相依为命。 直到1989年,邓雪桂终于等到了与家乡联系的机会。他第一时间给湖南老家的弟弟写了一封信,迫切地想知道母亲是否健在。收到弟弟回信说母亲还活着且非常思念他时,62岁的邓雪桂激动得哭了。此时,距离他离开老家已过去整整42年。 为了尽快见到朝思暮想的母亲,邓雪桂拿出几十年来的全部积蓄,甚至还向同乡借钱,踏上了回乡之路。然而,当他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母亲早已去世。弟弟妹妹为了让他回家,在信中谎称母亲还活着。 得知真相的邓雪桂并没有责怪弟弟妹妹的欺骗。在母亲坟前,他长跪不起,连续磕头痛哭,额头磕得鲜血直流,周围的人都劝阻不住。他抚摸着村口那棵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小树,弟弟告诉他,当年母亲就经常站在这棵树下向远方张望,盼望儿子归来。 看到家乡老屋破旧不堪,邓雪桂出钱翻修了房子。他还从镇上买了整车的肉,为全村摆起百家宴。在村民眼中,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大善人"。只有邓雪桂自己知道,这些钱是他40多年来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回台湾后他将再次过着靠微薄津贴维持的生活。 邓友爱的父亲得知哥哥多年单身未娶,就劝他留在家乡发展,找个老伴相伴余生。但邓雪桂犹豫再三后还是拒绝了,借口说不习惯家乡的旱厕。其实只有他知道,回乡后没有经济来源,只会拖累家人,所以他坚持回台湾生活。临行前,邓友爱的父亲把小儿子邓友爱过继给了大哥作为继子。

0 阅读:62

猜你喜欢

浮生若梦醒时

浮生若梦醒时

浮生若梦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