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时,老是审核不通过,他向王朔求救,王朔瞄了一眼剧本,只改了一句话,就让冯小刚佩服得五体投地。 2003年,冯小刚决定拍《天下无贼》,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当时他想把一个关于小偷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灵感来自他和朋友聊天时听来的段子。剧本写了第一稿,信心满满地送去电影管理局审核,结果直接被打回来。原因很简单:主角是小偷,故事基调不够“正能量”,跟那时候的主流价值观有点儿拧巴。冯小刚不服气,带着团队改了一稿又一稿,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几版,每次送审都被挑刺儿,不是这儿有问题就是那儿不合适。他急得抓耳挠腮,觉得自己这回可能真要栽了。 一开始,冯小刚没想着找王朔。他先找了王刚,这位老朋友在影视圈也有两把刷子。王刚拿过剧本琢磨了几天,摇头说这题材太敏感,改不出花儿来。冯小刚又找来刘震云,刘震云是出了名的文笔好,他接手后改了好几版,加了不少细节,可送审还是没过。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投资方开始催,冯小刚心里那个慌啊。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拍这种片子会不会彻底砸了招牌。没办法,冯小刚咬咬牙,决定找王朔试试。 王朔这人,圈里谁不知道?才华横溢,但脾气也怪。两人早年认识,80年代末还合作过几个项目,后来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闹翻了。冯小刚心里有点儿打鼓,怕王朔直接甩脸子不帮忙。可这时候实在没辙了,他厚着脸皮拎着剧本上门。王朔接过本子,随手翻了几页,眉头皱了皱,没多废话,拿起笔写了一句:“人是善良的,我这一生都毁了,我想让我的下一代变得更好。”写完就把剧本推回去,说了句:“拿去试试。” 冯小刚低头一看,这句话加在女小偷的角色上,点出了她偷东西的动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整部戏的立意一下子就拔高了,既接地气又有深度。他赶紧让人把这句话加进剧本,重新送审。这回,电影管理局那边没再挑刺儿,顺利放行。2004年,《天下无贼》上映,首日票房就冲到1.26亿,最终票房破亿,成为当年国产片的扛把子。冯小刚事后逢人就说,王朔这家伙真是救命稻草,一句话救了整部电影。 王朔是何许人也?1958年出生在南京,后来随父母搬到北京军区大院。小时候淘气,1976年还因为街头混战被抓过,拘留了仨月。1977年,他当兵,在海军仓库干卫生员,没事儿就写写东西。退伍后干过一阵子业务员,后来辞职做生意,赔得底儿掉。1984年,他靠《空中小姐》在文坛冒头,1986年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让他彻底火了。他的文字犀利又幽默,带着一股子北京胡同味儿,圈里圈外都服他。 《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和王朔的交情算是彻底缓和了。2006年,冯小刚看上了张翎的小说《余震》,想拍成《唐山大地震》。这项目风险不小,张艺谋之前也动过心思,但嫌预算太高没敢接。冯小刚心里也犯嘀咕,怕赔得血本无归。王朔听说后,拍着胸脯说:“拍吧,赔了我兜着。”这话给了冯小刚底气,他一咬牙接下项目。拍的时候困难不少,资金、调度、演员配合,哪样都不省心。可冯小刚硬是扛下来了,2010年电影上映,一周票房破5亿,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高峰。王朔没出一分钱,但那份鼓励比啥都值钱。 再说王朔自己,他的日子过得可没那么风光。早年跟徐静蕾谈过恋爱,但事业低谷时两人分了手。后来他结过婚,又离了,感情路上一路颠簸。现在他一个人住在北京的老房子里,日子过得挺低调。才华是真有,可生活里总透着一股子孤独劲儿。有人说他脾气怪,有人说他太傲,可冯小刚不这么看。在他眼里,王朔是那种关键时刻能拉你一把的真朋友。 《天下无贼》的成功,不光是票房的事儿。电影里那股对人性的挖掘,至今让人回味。冯小刚后来回忆,说王朔改的那句话,其实不只是救了剧本,也让他重新思考怎么讲故事。拍电影不是光靠技术活儿,得有真情实感。王朔用他的才华,帮冯小刚趟出了一条路,也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不一样的“小偷故事”。 再说远一点儿,王朔对冯小刚的影响还不止这一部片子。冯小刚后来的作品,像《集结号》《1942》,都能看出他越来越重视故事背后的东西。这跟王朔那股子“接地气又深刻”的劲儿脱不了干系。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一个急脾气一个慢悠悠,但搭在一起就是绝配。冯小刚自己也说:“王朔是我电影路上的贵人,没他,我可能早栽了。” 当然,王朔也不是没缺点。这人懒散得很,有时候接了活儿拖着不干,气得人牙痒痒。可他脑子转得快,点子多,随手一写就是神来之笔。冯小刚就吃他这套,才一次次找他救场。两人这对老搭档,吵过也和过,但关键时刻从没掉链子。
2003年,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时,老是审核不通过,他向王朔求救,王朔瞄了一眼
朱竟年解史
2025-04-16 03:39: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