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辆步战车发生故障,厂家维修要20万,忽然,一人检查后:“两块五,不能再多了。” 2010年,一辆步战车抛锚,厂家张口就要20万维修费,部队上下愁得不行。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人站了出来,几分钟摸索后甩出一句:“两块五,不能再多了。”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20万的大坑怎么就填上了两块五?背后的人叫宋立玉,一个31年军旅生涯的技术大拿。 2010年,某装甲团的步战车在训练中突然趴窝,发动机一点动静都没有。厂家派人来看了看,说是控制系统得全换,报价20万。这笔钱在当时对部队来说不是小数,基层的技术员试了半天也没辙,大家只能干瞪眼。后来,宋立玉出场了。他带了个工具箱,用万用表测了测线路,发现就是个二极管坏了。换上新的,焊好,车立马就启动了。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成本就两块五。20万的报价瞬间成了笑话,部队省了一大笔钱,宋立玉的名字也在营区传开了。 这事儿听着简单,但不是谁都能干成。厂家为啥报20万?可能是想多赚点,也可能是真没找准问题。宋立玉靠的是多年攒下的经验,一眼看出症结,不费劲、不拖泥带水。这不是运气,是硬功夫。 宋立玉是个普通人出身,没啥显赫背景。小时候奶奶教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话他记了一辈子。1991年,他从蚌埠坦克学院毕业,别人都想去指挥岗,他偏挑了没人愿去的修理连。那时候修理连条件苦,油污满手是日常,但他没抱怨过,反而铆足劲学技术。 刚入行,他跟着老师傅拆发动机、修火炮,啥脏活累活都干。没事就跑装备工厂看,逮着技术研究所的机会就缠着专家问。31年军旅生涯,他攒了两本维修登记本,记了快6000次维修,每一笔都是实打实的经验。慢慢地,他从新兵熬成了大家口中的“宋师傅”,部队装备一出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宋立玉的技术不是靠天赋砸出来的,是硬磨出来的。那次步战车的事儿只是冰山一角。2010年7月,部队实弹演练,一辆坦克榴弹卡在炮膛,保险还解除了,车里温度50度,随时可能炸。宋立玉没犹豫,指挥人撤远,自己钻进去,用竹杆一点点排除险情,愣是把大家都救了回来。这种活儿,技术得准,胆子得大,脑子得冷静,缺一不可。 还有一次,步战车离合器失灵,徒弟们折腾一上午没搞定,换了摩擦片还是不行。宋立玉过去听了听,说是装反了,亲自上手教,调整完就好了。他不光自己行,还能带人,把经验传下去。部队里谁不说他靠得住? 宋立玉能成“铁甲神医”,靠的是31年的死磕。他那两本登记本不是摆设,每修一次装备,他就记一次,写清楚问题在哪、咋解决的。6000多次维修,哪次不是手把手摸出来的?他对装备熟得跟自己手掌纹似的,随便听个响动就知道毛病出在哪。 再说责任心,那次步战车坏了,他刚从病床上下来,没歇着就去了。换别人可能就推了,但他不干,觉得装备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种态度不是一天两天,是31年攒出来的。部队里的人信他,不是没理由。 那次维修,厂家报20万,宋立玉用两块五搞定,差距咋这么大?可能是厂家技术员水平有限,没找准问题,干脆建议全换控制系统,省事又赚钱。也可能是他们故意报高价,毕竟修装备这行,水深的地方不少。宋立玉不一样,他不图多赚,也不怕麻烦,就想把事儿干好。两块五的成本背后,是他对技术的把握和对部队的责任。 这事儿也让人想想,专业的事儿还是得专业的人干。厂家可能有自己的算盘,但宋立玉用行动证明,真本事不靠忽悠,靠实干。 宋立玉退休后回了老家,院子里还堆着旧零件和工具。他没事就翻翻当年的登记本,跟老战友聊聊新装备。部队里,他的故事没断过,新兵们讲起“两块五修车”,都当传说了。他的登记本也被徒弟们借去复印,成了培训教材。那次2010年的维修,只是他31年军旅的一个缩影,但够经典,够接地气。 他不爱吹嘘,也不摆架子,就是个干活的人。31年,他修的不光是装备,还有口碑。年轻兵看他,学的不只是技术,还有那股子专注劲儿。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军印太地区总司令帕帕罗近日称,他认为中国用多项机床技术
【2评论】【10点赞】
用户94xxx31
你特么确定不是美国、美军发生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