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俘虏交换时,志愿军60军180师政委吴成德瘦骨嶙峋地归来,然而,回国后他却被开除党籍、撤销军职!直到他死后遗物被发现,真相才浮出水面,令人震惊…… 1951年5月的朝鲜战场,志愿军第六十军一百八十师正面临着最为严峻的考验。美军调集了包括陆战一师、步兵第七师在内的重兵力量,对这支中国军队展开了疯狂的围剿。 当时的一百八十师已经断粮三四天,弹药储备接近枯竭,伤亡人数正在急剧增加。美军的飞机和坦克不断对这支部队进行轰炸和扫射,将活动范围压缩在一个极其狭小的区域内。 5月26日,在一处隐蔽的山沟里,一百八十师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师部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策:砸毁电台,命令部队分散突围,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部队失去了统一指挥的能力。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代理政委吴成德正在各个团检查战备情况。当他返回时,却发现师部已经转移,而在一处山沟中,他借着美军照明弹的光亮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三百多名重伤员聚集在山沟里,他们无法随大部队转移。这些伤员看到吴成德的身影,纷纷呼喊着不要抛弃他们。 此时的吴成德还有一匹战马,以他的位置和条件,完全可以追随大部队突围。然而,面对这些伤员的呼喊,他拔出手枪,毫不犹豫地击毙了自己的战马。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支由一名政委带领的伤兵队伍,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在崇山峻岭间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他们依靠坚强的意志,在敌后游击,寻找突围的机会。 整个一百八十师的突围过程异常惨烈。一万多名战士中,仅有四千人成功突出重围,其余七千余人几乎全部被俘,创下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单次战斗被俘人数的最高记录。 而吴成德带领的这支伤兵队伍,依然在敌后坚持战斗。他们在没有粮食、没有药品的极端困境下,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尊严,不向敌人屈服。 在经过长达14个月的艰苦周旋后,吴成德和仅剩的四名战士因误食野生植物而陷入昏迷。当他们被送往美军战俘营时,吴成德立即对身边的战士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对外宣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炊事员。 然而,吴成德那与普通战士明显不同的年龄和气质,很快引起了美军的注意。美军此前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名少将,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名志愿军高级军官作为交换筹码。 在确认了吴成德的真实身份后,美军开始了一系列严酷的审讯。他们将吴成德关押在一间特制的单人牢房中,采用了极其残酷的审讯手段。 两个高音喇叭日夜不停地在他耳边播放,剥夺他的睡眠。这种持续的高分贝噪音摧残着他的神经系统,同时美军还对他实施电刑。 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原本体格健壮的吴成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消瘦了四十多斤。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但始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在被关押期间,吴成德曾试图用自己的背心撕成条状进行自杀。但这一举动被看守发现并阻止,从此他连做绳子的物品都被收走。 这段漫长的囚禁生活一直持续到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根据协议,双方开始了战俘交换工作,作为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吴成德被安排在最后一批返回祖国。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英雄般的欢迎,而是一连串的质疑和审查。所有从朝鲜战场返回的战俘都被集中到一个专门的"被俘归来人员管理处"。 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详细交代在战俘营期间的一举一动。他们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为什么会被俘虏、在俘虏期间说过什么、做过什么。 这种审查对吴成德来说尤为严格。作为一名高级军官,他的每一个决定、每一句话都受到了极为严密的审查。 最终的审查结果让人震惊:这位在战场上宁可放弃突围也要照顾伤员的军官,这位在战俘营中宁死不屈的政委,竟然被开除了军职和党籍。 1954年,吴成德被安排到辽宁盘锦大洼农场担任副场长。这个位于辽宁偏远地区的农场,成为了他和家人未来二十多年的生活与工作之地。 在农场里,吴成德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带领农场职工开荒种地。他没有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消沉,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中。 面对这样的不公,吴成德从未停止过申诉。他联合原180师的战友们,不断向有关部门递交材料,希望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终于在198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处理问题》第74号文件。这份文件重新审视了志愿军战俘的问题,为这段历史做出了新的评价。 1982年,已经年届古稀的吴成德终于等来了平反。他的党籍和军衔被恢复,同时享受了相应的军级干部待遇。 但此时的吴成德已经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直到他的妻子龚村也到了离休年龄,一家人才回到山西老家生活。 回到山西后,吴成德过上了平静的晚年生活。他没有对过去的遭遇表示任何不满,而是继续关注着国家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 1996年3月,84岁的吴成德走完了他的一生。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家人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位老人一直在默默地资助贫困学生。 统计显示,吴成德生前累计向希望工程捐款达四万余元。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8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