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27岁朱瞻基,拿300斤大缸扣住二叔朱高煦,并熏炭,把46岁二叔烤糊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16 15:40:27

1426年,27岁朱瞻基,拿300斤大缸扣住二叔朱高煦,并熏炭,把46岁二叔烤糊。 朱高煦出生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1378年,是燕王朱棣的次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孙。从小生长在北平王府,他的父亲朱棣当时还只是一个藩王,地位远不及其他兄弟。 在众多皇孙中,朱高煦的表现却让太祖朱元璋深感不安。年幼的朱高煦经常与家仆厮混,举止粗鄙,不讲礼数,甚至多次出现偷盗、打伤他人的行为。 一次朱高煦趁人不备,偷走了舅舅徐辉祖最心爱的宝马,从南京一路狂奔返回北平。一路上他还打伤了不少官员和百姓,在涿州更是因为一时不满将当地驿丞当场击杀。 这样的行径让朱元璋对这个孙子极为不满,多次严厉训斥燕王朱棣管教无方。但朱高煦依然我行我素,在北平王府继续着他的荒唐生活。 然而在靖难之役爆发后,朱高煦展现出了与平日判若两人的一面。面对南军的强大攻势,他总是冲锋在前,带领骑兵冲锋陷阵。 在白沟河战役中,朱高煦更是身先士卒,率领精锐骑兵直接冲入南军阵营。这一战,他亲手斩杀了南军都督瞿能父子,大败南军主力。 随着战事的推进,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表现愈发出色。每当朱棣陷入险境,总能看到朱高煦率军及时赶到,帮助父亲化险为夷。 特别是在浦子口之战中,当朱棣再次被南军重重围困时,是朱高煦率领骑兵从侧翼突袭,打乱了南军的部署。这一战不仅救下了朱棣,还彻底打垮了南军的士气。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共参与了数十场大小战役,每战必先登,从不退缩。他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勇武,让许多老将都自叹不如。 在浦子口战役后的一次军议中,朱棣看着再次拯救自己于危难的朱高煦说:"我已经精疲力尽,应当由我儿继续奋战",随后又提到"世子身体一直不好,你要继续努力"。 这番话在当时的军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许多将领都认为这意味着朱棣有意改立朱高煦为世子。毕竟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的军事才能确实远超其兄朱高炽。 然而等到朱棣最终登基称帝,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作为一国之君,朱棣必须全盘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长子朱高炽虽然体弱,但为人宽厚仁慈,深得民心。 永乐四年,朱棣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这个决定让朱高煦始终无法释怀,他多次向朱棣上书,要求重新考虑储君人选。 朱高煦开始在京城大肆拉拢势力,借着自己在靖难之役中的军功,招揽了大批将领。短短几年间,他私下里就组建了一支三千多人的私军。 同时,朱高煦还多次暗中派人打探太子朱高炽的动向,寻找可以利用的把柄。他甚至勾结了一些靖难遗孤,企图制造朱高炽勾结旧臣的假象。 朱棣多次下令要求朱高煦尽快就藩,但朱高煦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他长期赖在京城不走,继续经营自己的势力。 在这期间,朱高煦的行为越发肆无忌惮。他曾因一时不满,当街击杀了兵马指挥使徐野驴,这件事在京城引起了极大震动。 朱棣最终被朱高煦的所作所为激怒,准备将其贬为庶人。但太子朱高炽出面求情,认为兄弟之间应该互帮互助,这才让朱高煦免于被废黜的命运。 即便如此,朱高煦回到封地后仍然不知收敛。他继续暗中部署,与一些心腹将领密谋造反的计划。朱高炽曾多次写信劝说,但都被朱高煦置之不理。 这种局势一直持续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突然驾崩。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终于看到了夺取皇位的机会,开始加紧谋划自己的反叛行动。 朱高炽即位后只在位了短短十个月就驾崩了,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朱高煦的封地。得知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启程北上奔丧,朱高煦立即开始了他的行动。 他派出精锐部队,准备在山东道上伏击朱瞻基的仪仗队伍。但这个计划最终因为情报泄露而未能得逞,朱瞻基安全抵达北京继承大统。 朱瞻基登基后采取了怀柔政策,多次增加朱高煦的俸禄,对其提出的要求也都尽量满足。然而这种优待非但没有让朱高煦感恩,反而让他更加轻视朝廷的威严。 洪熙元年,朱高煦终于在封地发动了叛乱。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声称要铲除奸臣夏原吉等人,率军向北京进发。 朱瞻基派兵征讨,朱高煦在战事不利后退守乐安城。当朝廷大军包围乐安时,朱高煦发现大势已去,不得不选择投降。 按照大明律例,谋反是死罪。但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不顾群臣反对,只是将朱高煦贬为庶人,软禁在北京西安门内的一处宅院中。 宣德元年,朱瞻基亲自前往探望这位被软禁的二叔。这本是一次体现皇帝仁慈的举动,却引发了一场意外的冲突。 在会面过程中,朱高煦突然伸脚绊倒了朱瞻基。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年轻的皇帝,他立即命人取来一个重达三百斤的大缸。 侍卫们按照命令,用大缸将朱高煦罩住。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近五旬的前镇王竟然凭借着惊人的力气,将沉重的大缸顶了起来。 朱瞻基见状更加震怒,下令在缸的四周堆放木炭,随后命人点燃。浓烟很快充满了大缸内部,朱高煦就这样在烈火和浓烟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0 阅读:61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