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谱系孩子上初二后,和正常孩子有区别吗

小叶子妈家庭 2025-04-16 21:48:50
作为一位陪伴中度自闭症孩子走过漫长干预之路的妈妈,我常常被问到:“叶子现在上初二了,和普通孩子还有区别吗?”这个问题背后,既有家长们的担忧,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今天,我想结合叶子的成长经历,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从“脱胎换骨”到融入校园 叶子两岁三个月确诊自闭症时,没有语言、没有社交、沉迷刻板行为,甚至被医生判定为“中度典型自闭症”。经过近十年的家庭干预,如今的叶子已经是一名普通的初二学生:他能流利表达、主动交友,在班级担任小组长,从表面上看,他和同龄孩子似乎并无不同——甚至连班主任都看不出孩子的不同,但作为妈妈,我深知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也明白“融入”背后仍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二、那些“看不见”的差异 尽管叶子的能力已接近同龄人,但谱系特质仍会在某些时刻悄然浮现: 社交中的“钝感力” 叶子能交朋友,但更依赖某些他固定的社交模式。比如,他擅长组织游戏,却不是很擅长去加入别人组织好的游戏,如果有玩伴带入,还是可以加入的,这点也是跟年龄有关系,现在长大了,说话和交友都会表现出羞涩的情况! 情绪管理的“延时性” 普通孩子受挫后可能很快平复,但叶子需要更长时间消化情绪。某次月考失利,他表面上若无其事,半夜却突然崩溃大哭:“我是不是永远学不好数学?”这种情绪延迟爆发,源自他对自我预期的高标准和思维惯性的“非黑即白”。 学习方式的“结构化依赖” 叶子能跟上课程进度,但极度依赖清晰的计划和规则。如果老师临时调课或改变作业要求,他会焦虑地反复确认:“为什么和课程表不一样?这样对吗?”他需要提前用思维导图分解任务,而普通孩子往往更灵活。 三、差异背后,是成长而非缺陷 这些差异是否意味着“不如别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谱系特质不是缺陷,而是独特的认知方式。 正如神经多样性倡导者所言:“不同的大脑,会以不同的方式闪耀。” 叶子现在属于正常孩子范围内,中等的能力!我们坚持了十一年,还在培养他的能力!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希望大家不要放弃! 五、写给家长的话:差异不是距离,而是成长的印记 如果问我“叶子和其他孩子是否有区别”,我的答案是:有,但这些差异正在成为他独特生命力的一部分,我想孩子需要时间,我们也需要时间 最后,想对星爸星妈们说: 我们的孩子或许永远无法成为“标准答案”,但正因如此,他们才成了独一无二的“解题思路”自闭症能干预正常吗? 家庭干预

0 阅读:0
小叶子妈家庭

小叶子妈家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