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毛主席问陈赓:“我想让你来军委工作,你的意见怎么样?” 1953年7月,陈赓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中南海的会议室,准备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他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近期的工作情况,每个细节都不放过,直到他确信已经表达清楚了一切。 会议结束时,毛主席面带微笑地向他提出了一个意外的提议:“学院的工作你干得很不错,不过我想把你调到军委,你看怎么样?” 陈赓一时愣住了,随后爽朗地笑了,他回答说:“去军委很好,不过我们学院就要开学了,现在我就想把这个学院办好,这次我来希望主席能给我们写个校训,再给院报起个名。” 毛主席听后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评价道:“好你个陈赓,当初让你办这个学院,你还有点不愿意,现在你倒是把心思全放在这上面了,还惦记上我的笔墨了。” 陈赓办的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这个学院的创建背景可以追溯到陈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其对军事工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陈赓正在越南支援当地抗法战争。11月,他回国并迅速被派往朝鲜前线。1951年6月,他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并不久后代理了彭德怀司令的职务。 在朝鲜战场上,陈赓多次带领志愿军取得胜利,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也深刻意识到技术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对军事行动的限制,尤其是在先进武器使用和维修方面。 这些经历和洞见促使毛主席在1952年召回陈赓,考虑他对建设军事工程学院的重要性。 面对着外患初解,内忧犹存的形势,中国政府迫切需要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以及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以此来应对可能的帝国主义威胁。 为了快速提升军事人才的培养,1952年,毛主席亲自任命陈赓将军从朝鲜战场返回国内,负责创建新的军事工程学院,即后来的哈军工。 陈赓最初对办学持保留态度,自认不擅长教育事务,但在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等人的坚持和劝说下,他接受了这一重任。 学院最终选址于哈尔滨,理由是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军事工业基础和足够的空间以支持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也主要是基于哈尔滨地理位置的战略优势,靠近苏联可以方便技术和教育资源的交流与支持。 陈赓迅速展开了全方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队伍的组建、课程的规划和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国内外的广泛调查和选才,陈赓成功从各大军区和科研院所抽调了78名专家和30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组成了强大的师资团队。 这一团队不断扩大,很快便解决了教师力量的问题。刘伯承将军对陈赓的工作速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神速”。 陈赓对这一决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确保学院能够顺利成立并发挥其在中国军事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政府决定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址让给新成立的军事工程学院。这一决定由时任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下达。为了确保命令的执行,周总理特别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哈尔滨,加快推动校址的转移。 面对这一突然的命令,哈医大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尽管时间紧迫且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迅速完成了从所有建筑中搬迁的工作,无条件地将校舍空间交给了军事工程学院。 在校舍交接期间,军事工程学院的代表陈赓将军亲自前往哈医大。他向校长详细解释了军事学院的重要性,并诚恳地表示了歉意。 哈医大的校长对陈将军这种罕见的诚意表达了深深的感动,并表达了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得这一过程较为顺利地完成。 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不久后,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迅速展开。考虑到中国当时缺乏建设此类学院的经验,引进了苏联的几位顾问,包括一位空军中将奥列霍夫。毛泽东亲自向陈赓强调了对这些专家的尊重与学习的重要性。 1952年,为了确保这些苏联顾问的舒适居住,陈赓甚至亲自向周总理提出请求,将大和旅馆安排给他们作为住所。 并且,在学院建设期间,陈赓还亲自到施工现场督促进度,尽管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但他仍坚持参与到每一个细节的审核中。 1953年4月25日,哈军工正式开始建设。虽然当时中国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但是在陈赓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学校的基础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最终在同年冬天完成了主要校舍的建设。 毛主席对陈赓的工作非常满意,并亲自为学校撰写了《训词》,强调了军事学府的重要性和未来目标。 开学初期,陈赓采取了边建设边教学的模式,迅速开设了34个专业,并建立了149个实验室,师资队伍也扩充到1600多人。 在陈赓的推动下,哈工大不仅快速建成,还培养出了大量高质量的军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对学校的快速建设和高水平表达了赞赏。 然而,长期的战争和高强度的工作让陈赓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1957年末,他因心肌梗塞被迫住院治疗。即使在医院,他仍然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并一直期待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最终,在1961年3月16日,陈赓因病去世,享年59岁。
世界史上军事能力最强的十大帝王
【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