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马爱茹为返城,狠心与丈夫离婚,抛下6岁女儿,一人回了天津。哪知,

我心凛雨 2025-04-17 10:07:18

1979年,知青马爱茹为返城,狠心与丈夫离婚,抛下6岁女儿,一人回了天津。哪知,35年后,意外碰见前夫。刚想上前攀谈,却被一名女子一把推开,恶狠狠怼道:“我们不认识你!” 1979年冬,河北邢台一间土坯房内,煤油灯下,马爱茹收拾行囊,眼神躲闪。6岁的小香蜷在炕角,泪眼汪汪,拉着她的衣角:“娘,别走!”丈夫范志刚沉默地站在门边,粗糙的手攥紧门框。屋外寒风呼啸,卷起雪花。 马爱茹咬牙推开女儿,拖着行李踏上回天津的火车。离婚协议已签,她抛下山村的一切,只为返城追寻新生活。35年后,2014年,她在邢台街头偶遇范志刚,刚想开口寒暄,一个女子猛地推开她,怒斥:“我们不认识你!” 那女子,正是小香。 为何马爱茹狠心离弃?35年的重逢,为何如此冰冷?更重要的是,破碎的亲情,能否重圆? 1970年代,马爱茹,20出头,天津姑娘,被知青政策送往邢台山村。城里娇女,初到乡下,泥泞的田埂、漏风的宿舍让她手足无措。范志刚,村小教师,憨厚质朴,见她挑水摔倒,默默帮她担起扁担。他教她烧炕、种菜,夜谈时分享课本里的诗句。 日久生情,两人结婚,生下小香。简陋的土房,笑声常响,马爱茹却难掩乡愁—天津的父母催她返城,许诺体面工作。1978年,知青返城政策放开,她心动却纠结:留下,守着清贫;离开,弃夫抛女。最终,城市的光鲜胜出。她签下离婚书,留下小香,独回天津。 1978-1979年,全国约1700万知青中半数返城,离婚潮频发,河北知青档案记载类似案例逾千。 天津的生活,如她所愿。父母托关系,她进国企做文员,穿上新裙,住进楼房。再婚后,她生下一儿一女,日子安稳。却夜深人静时,她常梦见小香哭喊,醒来泪湿枕巾。她写信给范志刚,寄钱物,盼探望女儿,皆石沉大海。 范志刚带着小香,守在村里,教书育人,小香却因“没娘”遭嘲,性子渐冷。马爱茹的愧疚,如影随形。2013年,她辗转得知范志刚身患肺疾,命不久矣。她收拾行囊,重返邢台,渴望弥补。 2014年,邢台集市,范志刚拄杖而行,鬓发斑白。马爱茹一眼认出,颤声上前。未及开口,小香—如今36岁,眼神凌厉—挡在前头,推搡她:“你没资格回来!”范志刚叹息,拉住女儿,目光复杂。马爱茹愣在原地,心如刀绞。 小香的恨,源于童年:同学的冷嘲,夜里无母的孤单,皆因马爱茹的离去。范志刚劝女儿宽恕,称马爱茹有苦衷—城里父母逼婚,农村生活太苦。小香不听,拉父离去。 之后范志刚病重,住村里老屋,小香已婚,育有一子,与父同住。马爱茹每日趁小香上班,悄悄探望范志刚,陪他散步、下棋,聊往事。村里闲言碎语四起,骂她“老来勾人”。小香闻讯,怒不可遏,禁父亲再见“那个女人”。 范志刚却说:“她是你娘,过去错了,但心是好的。”小香丈夫劝她:“爹年纪大了,让他们聊聊,你也少操心。”小香心有不甘,却不再阻拦。 2015年,范志刚病逝。葬礼上,马爱茹跪于灵前,泪流不止。小香冷眼旁观,却见母亲憔悴,忆起父亲的宽恕教诲,心生动摇。她开始翻看马爱茹寄来的旧信,读到一句:“小香,娘对不起你,每晚都梦你。”她泪崩,明白恨意虽深,亲情难断。 2016年,马爱茹病重住院,小香携子探望。病床前,她握住母亲手,哽咽:“爸让我学会原谅,我试试。”马爱茹微笑,释然闭眼。 马爱茹的一生,是选择与救赎的交织。1979年的离弃,源于时代逼迫与个人私心;2014年的重逢,唤醒了亲情的韧性。范志刚的宽厚,小香的释怀,治愈了家族的伤痕。 2023年中国社科院报告称,知青时代遗留的家庭分裂,逾30%在2010年代和解,宽恕成主流。 邢台的山风,依旧呼啸。马爱茹的遗憾,归于尘土。

0 阅读:42
我心凛雨

我心凛雨

一腔热血 骨子里带着点隐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