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也是个老烟枪,抽的还是中华,一天要抽三包,桌上随时都放两包,别人问他长寿秘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17 11:03:31

南怀瑾也是个老烟枪,抽的还是中华,一天要抽三包,桌上随时都放两包,别人问他长寿秘诀,他说:少吃饭,多抽烟,看来把烟当饭吃   别人质疑他抽烟,他也有一个很好理由,说抽烟只在喉咙转个圈,不抽到肚子里,一天都三包了,说明已经很上瘾了好吧   还有说,因为在山上修行久了,下了山,闻不习惯各种味道,一开始抽烟,也是为了掩盖那种气味,95去世,不抽烟估计最少也一百岁吧!   南怀瑾自幼刻苦研读四书五经,并涉猎诸子百家,兼修多种中国传统功夫,如拳术和剑道。   此时,他还热衷于文学、书法、诗词等领域,通晓医药、天文、卜算等诸学。   十七岁时,除去四书五经,已经深入探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他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深入山林,拜访隐士学者,虚心求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怀瑾离开家乡,赴四川任教于中央军校。   期间,他在川西的金陵大学研究院潜心研究社会福利。   他也在课余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拜访高人学者,广泛学习儒释道等各类学问。   他在四川期间,结识了许多修道高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袁焕仙先生。   袁焕仙先生曾遍访天下求法,大彻大悟。   南怀瑾深得袁先生真传,在寺庙中闭关修行,潜心参禅。   在这段修行过程中,南怀瑾选择了在峨眉山的高峰大坪寺闭关。   大坪寺是一个隐秘的地方,只有崎岖的小路通向寺庙。   这里依靠雨水和雪水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南怀瑾在这里修行三年,专心读经、学佛,甚至将经典五、六千卷佛家经典背诵记熟。   袁焕仙先生也亲自到山中看望他,并为大坪寺写下了一幅禅意隽永的对联   在此后的几年里,南怀瑾前往五通桥的多宝寺闭关。   1945年,在风了和尚的陪伴下,他开始了对西藏及西康地区的密宗各派的参访。   这次行程中,南怀瑾获得了贡噶活佛等多位上师的印证,最终被认定为合格的密宗上师。   回到台湾后,虽然环境简陋,经济拮据,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化传播。   在基隆海边的简陋小屋里,南怀瑾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蠢测》。   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态。   不久后,南怀瑾开始在台湾的各大学讲学,并参与多个文化团体的活动。   他创办了“东西精华协会”。   通过他所创办的出版社,南怀瑾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包括《论语别栽》、《孟子旁通》、以及其他诸多关于道家、佛家、禅宗等方面的著作。   他的讲学、著述始终围绕着中华传统的经典。   在台湾,他常穿着简朴的青衫,脚踏布鞋,生活中低调简朴。   他担任东西精华协会与十方丛林书院的主持人,给无数学员传授知识,不分年龄与身份的差异。   协会经费拮据,但他通过自己讲学和著作的收入维持。   他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还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皆被他的学识与人格吸引。   许多外国学者、学生因学习中华文化而对南怀瑾怀有崇敬之情。   他对每一位来访者都如同家人般热情接待,并无私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许多西方学者因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学生,学成归国后,他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南怀瑾的烟瘾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甚至在他九十多岁时,平均每天仍需三包香烟。   这让人更加好奇他长寿的秘诀。   他长期保持的是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作息方式。   很多人问起他的长寿之道,南怀瑾总是笑答:“少吃饭,多抽烟。”   学生刘雨虹提到。南怀瑾曾在四川峨眉山上闭关多年,那个地方人迹罕至,空气清新。   他在那里过了几年。   然而,一旦下山后,他就无法忍受周围环境中弥漫的“人味”,于是他不得不点起香烟,通过烟雾的帮助来中和空气中的异味。   南怀瑾虽然吸烟,但他从来没有大口吸入烟雾,只是在嘴里轻轻转动后就吐出。   台湾散文家林清玄曾拜访过他,而南怀瑾最喜欢的礼物之一便是香烟。   林清玄特地带着三五牌香烟从台湾前往香港,南怀瑾见到香烟时十分高兴。   林清玄在与南怀瑾的交往中,尽管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南怀瑾依旧吸烟一根接一根。   两人曾一起探讨过很多话题,林清玄甚至提到南怀瑾所著书籍中,常常只有上册而没有下册。   对此,南怀瑾解释道,虚云法师在修建庙宇时,总是只完成框架,至于后续的建设,他认为留给弟子去完成。   南怀瑾意识到,若自己将书籍写完整,那么后人便不再有写作的空间。   因此,他决定将下册留给他人。   林清玄在南怀瑾的启发下,开始理解“觉悟”的真正含义。他认为,成功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慈悲与包容。   他强调“当下”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与佛教中的教义不谋而合,鼓励人们活在每一刻。   参考文献:[1]钟芳.从文化经典中取精神力量——读《重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南怀瑾先生著述导读》[J].华人时刊,2024(7):75-76    

0 阅读:29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