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长征途中,一红军干事在筹粮时被土司武装抓走,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话说:“留下他,我卖给你们粮食,不同意就打一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的川西北高原,寒风凛冽,红军长征队伍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每一个脚印都印刻着革命者的坚毅与执着,然而连日的跋涉和恶劣的环境使得部队的粮食储备几近枯竭。 战士们面色苍白,嘴唇干裂,有的甚至因饥饿而倒在路边,蜷缩成一团,这种情况下,筹粮已成为关系到整支队伍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周书良接到任务后,带领十几名战士组成筹粮小队,向附近的山区进发,他们穿过幽深的峡谷,翻越陡峭的山坡,终于在一个隐蔽的山沟里发现了土司寨子,远远望去,寨子外堆放着一垛垛金黄的青稞,这无疑是救命的粮食。 就在他们准备接近寨门时,意外发生了,林子里突然窜出数十名武装人员,明晃晃的藏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周书良刚想掏出怀中的银元说明来意,后脑勺却猝不及防地挨了一记枪托,等他再次醒来时,已经被铁链锁在土司的地窖里。 消息传回指挥部,正在啃着皮带充饥的萧华听闻此事后,心如刀绞,他深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红军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 没有充足的粮食补给,部队将难以维持;但若与当地土司发生武装冲突,不仅违背了党的民族政策,还可能导致更大的伤亡。 权衡再三,萧华决定亲自前往土司寨子交涉,当他走进土司的大厅时,只见对方盘腿坐在虎皮垫子上,手中转动着串珠,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你们的人擅闯我的地盘,按我们这里的规矩,该当何罪你心里清楚。"土司的话语中充满了威胁。 萧华压抑着内心的怒火,平静地说道:"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此行只为筹集必要的粮食,并非有意冒犯,我们愿意付出合理的代价。" 土司冷笑一声:"代价?我这里有二十驮上好的青稞,你们想要也简单——留下那个叫周书良的,我就卖给你们粮食,不同意,咱们就打一仗!" 这番话如同一柄重锤,直击萧华的心脏,留下战友换取粮食,这违背了红军的原则;但若不答应,整支队伍将继续忍受饥饿的折磨,甚至面临更大的危险。 帐篷里,油灯摇曳,几位首长围坐在一起,神情凝重,帐外是北风呼啸,帐内是沉默的思考,炊事班长老王蹲在灶台边,眼泪滴落在空空如也的铁锅里,经过一夜的激烈讨论,一个艰难的决定最终做出。 第二天,萧华带着沉重的脚步再次走进土司寨子,周书良被带了出来,原本挺拔的身躯因囚禁而显得疲惫,但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当他听说要留下来换取粮食时,这个湖南汉子的眼眶瞬间湿润了。 "萧政委,你带着弟兄们走吧,革命的道路不能断!"周书良强忍泪水,向萧华敬了一个军礼,他的军装早已破旧不堪,后背上还沾着地窖的霉斑,却依然透着一股革命者的威严。 萧华紧紧握住战友的手,哽咽道:"书良,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找你!" 就这样,二十驮青稞被装上了牛背,红军队伍得以继续长征,而周书良则留在了土司寨子,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萧华的视线中,却永远烙印在了他的心里。 这批粮食帮助红军顺利通过了艰难的腊子口,为革命的继续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但萧华心中的那道伤口却始终未能愈合,每当想起那个为部队生存而牺牲的战友,他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怀念。 在长征的艰苦岁月里,红军始终坚持着严格的纪律原则:筹粮要打欠条,不动寺庙供品,宁可饿死不动百姓口粮。 正是这种严明的纪律和高尚的品格,逐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理解与支持,有些寨子的头人看到红军战士宁可啃树皮也不去拿寺庙的供果,被深深感动,悄悄地送来了粮食。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成为了一名高级将领,他曾多次派人前往阿坝地区寻找周书良的下落,但遗憾的是,当年的土司寨子早已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周书良的命运也成了一个无解之谜。 有一次,萧华在军事博物馆参观时,看到展柜中放着半块发黑的青稞饼,那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实物,他站在那里,久久不能移步,眼前浮现的是那个坚定地向他敬礼的周书良,以及那段刻骨铭心的抉择。 正是因为有像周书良这样无数愿意牺牲自己的革命先烈,红军才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最终取得胜利,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通往新中国的道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新华社——《长征中萧华对红军政治工作出色实践》
1935年,长征途中,一红军干事在筹粮时被土司武装抓走,当萧华前去谈判时,土司放
如梦菲记
2025-04-17 14:43: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