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

如梦菲记 2025-04-19 17:40:02

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盛夏,烈日炙烤着酒泉导弹基地的黄沙戈壁,张爱萍将军顶着40多度的高温,深入这片承载国家尖端科研重任的军事要地视察工作。   基地内,科研人员在闷热的铁皮房里埋头计算,战士们在滚烫的沙地里训练执勤,军装上凝结着一层白色的盐霜。   正午时分,张将军刚结束一上午的检查,准备前往食堂了解伙食情况,却在机关服务社门前发现了一幕令人揪心的场景:10余名年轻战士背着鼓囊囊的斜挎包,蹲在稀薄的树荫下,满脸疲惫。   他们的军装虽洗得发白,却扣得一丝不苟,后脖颈被晒得通红,张将军走上前与他们攀谈,几句话入耳,他顿时怒火中烧。   这些战士来自基地三号区的各个哨所,天不亮便徒步几十里赶来采购生活物资,戈壁滩的地表温度能烤熟鸡蛋,他们却只能带着冷馒头充饥。   抵达服务社后,货架早已空空如也,干粮也在路上吃完,战士们只能饿着肚子等待下一班补给,张将军蹲下身,翻看他们的挎包,摸到硬邦邦的馒头壳,脸色愈发凝重。   他猛地起身,冲随行人员吼道:“把基地司令叫来!”声音震得屋檐下的麻雀四散飞去,司令满头大汗赶到时,张将军已将冷馒头掰碎,泡在搪瓷缸里,递到司令面前:“尝尝战士们的好伙食!”   他当即下令食堂为战士们准备热饭,没菜就炒鸡蛋,没饭就煮面条,确保每人吃饱,战士们被送往食堂后,张将军的目光转向服务社空荡荡的货架。   他质问司令,得知基地曾计划斥资30万为某位领导修建纪念亭,而科研楼连电风扇都没有,战士们喝的还是带咸味的苦水,张将军当场拍板:“纪念亭不建了,钱拿来建汽水厂!”   这一决定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他对基地后勤乱象的深刻反思,他发现,服务社管理不善,物资分配不均,基层战士的生活需求长期被忽视,怒火之下,他展现出雷厉风行的作风,立即着手整改。   张将军亲自带队,顶着烈日跑遍戈壁滩寻找水源,最终建起过滤池,让战士们喝上了干净的甜水,他从兰州调来制冷设备,仅用三个月便建成冷饮车间。   当第一根冰棍运出时,基地上下欢呼雀跃,那天,张将军手握冰棍,执意等到外出巡逻的战士归来,甚至将化成糖水的冰棍一勺勺喂给换岗的战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还发明了“流动服务车”,每月定期为偏远哨所送去粮食和药品,解决了物资短缺的难题,此外,他将报废的导弹燃料罐改造成储水塔,彻底改善了基地的用水困境。   张将军的关怀无微不至,冬天来临,他从新疆调来300件羊皮袄,亲自站在仓库门口检查质量,发现一名战士的袄子袖口有补丁,他二话不说将自己的新袄子换给了对方。   那件袄子,还是他抗美援朝时发的,珍藏多年却毫不犹豫地送出,他还指导战士们改造菜窖,用棉被裹冰块保鲜蔬菜,甚至在发现某连队用军车拉西瓜后,先严肃批评,再悄悄送去20斤白糖,这些看似琐碎的举措,在物资匮乏的戈壁滩上却是雪中送炭。   张将军的行动不仅改变了基地的面貌,更点燃了战士们的士气,他在视察结束前的干部会上,解开衣扣,露出腹部的弹疤,动情地说:“打鬼子都没渴死,现在能让同志们喝不上甜水?”   这一席话让在场许多人红了眼眶,次日送行时,战士们将攒下的西红柿塞满吉普车,车轮碾过沙地,留下两道鲜红的汁水印。   他的努力结出硕果:冷饮车间后来发展为西北最大的军用食品厂,不仅保障基地需求,还为周边百姓提供了就业机会,流动服务车、储水塔等创新举措被写入国防科委手册,成为全国基地效仿的样板。   张爱萍将军的怒火,源于对基层战士的深切关怀,他以身作则,始终将战士的冷暖放在心头,展现了人民军队以人为本的领导风范,他的整改不仅改善了酒泉基地的物质条件,更在官兵心中种下了为国奉献的信念。   多年后,老战士回忆起那段岁月,仍会提起张将军站在岗楼下喂糖水的画面,那一刻,戈壁滩上的酷暑仿佛被他的关怀驱散,留下的是一支军队的凝聚力与不屈精神。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 凤凰网——《张爱萍上将为何事自己给自己下口令罚站10分钟》

0 阅读:69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