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年,曹操设宴款待投降的张鲁,当场封其为万户侯。曹丕大惊,偷偷劝说:“张鲁是

只言片语里 2025-04-17 15:35:35

216年,曹操设宴款待投降的张鲁,当场封其为万户侯。曹丕大惊,偷偷劝说:“张鲁是一丧家之犬,有何功劳能封万户侯?”曹操闻言当即怒骂:“鼠目寸光!”说罢,又加封张鲁五个儿子为侯爵,还要和张鲁做儿女亲家。 216年,曹操攻下汉中,张鲁投降。结果呢,曹操不仅没责罚他,反而设宴款待,当场封他为万户侯。这还不算完,曹丕看不下去,私下嘀咕:“张鲁这败军之将,凭啥封这么大官?”曹操一听,火冒三丈,骂他“鼠目寸光”,接着又加封张鲁五个儿子为侯,还要跟张鲁结儿女亲家。这事儿听起来离谱吧?为啥曹操对一个投降的对手这么好? 张鲁可不是普通的地方豪强,他是五斗米教的第三代教主。这教派在汉末乱世里影响力不小,信徒遍布巴蜀和汉中,靠宗教凝聚了一大群人。汉中这地方呢,又是块战略宝地,北连关中,南接巴蜀,地势险要,谁占了这里,谁就多了张好牌。张鲁在汉中经营多年,手下有军队,民间有支持,投降前也不是没实力跟曹操硬碰硬。 曹操拿下汉中后,张鲁选择投降,这对他来说是个机会。张鲁手里有宗教势力和地方资源,曹操要是直接把他干掉,汉中可能会乱成一锅粥。反过来,厚待张鲁,能让这块新地盘快速稳定下来,毕竟张鲁的影响力还能帮曹操管住当地人。 曹操这人,打仗厉害,玩政治更是一把好手。他封张鲁万户侯,又给五个儿子封侯,还提联姻,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策略。 首先,稳定汉中是头等大事。刚打下来一个地方,民心不稳,随时可能出乱子。张鲁投降后要是被冷落或者杀了,他的旧部和信徒可能反水,甚至跑去投靠刘备,那曹操就得不偿失了。通过高规格的封赏,曹操等于给张鲁一个台阶,也给汉中人一个信号:投降有回报,反抗没好果子。 其次,拉拢张鲁还能防刘备。当时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汉中离他太近了。如果张鲁跟刘备勾搭上,曹操后院就得起火。封侯加联姻,把张鲁绑在自己船上,既断了刘备的后路,也让张鲁没法翻脸。曹操这招,既是收买,也是警告。 再者,这事儿还有宣传作用。曹操打着汉室的旗号混江湖,仁义的名声得立起来。厚待投降的张鲁,等于告诉天下人:跟着我曹操有肉吃,不用担心性命。这比杀鸡儆猴更能收买人心,尤其是在乱世里,拉拢比镇压更划算。 曹丕为啥不理解老爹的做法?其实也不怪他,他当时才29岁,经验少,眼光窄。他只看到张鲁投降,没看到张鲁背后那张大网。曹丕觉得,败军之将不配高位,这想法挺直白,但也挺片面。 曹操骂他“鼠目寸光”,不是没道理。张鲁投降是结果,但他的价值不在投降本身,而在投降后能给曹操带来啥。曹操看的不是眼前,而是下一步棋。封张鲁为万户侯,短期看是花了点代价,可长远看,稳住汉中、挡住刘备、立住名声,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再说联姻这招,更显曹操的老谋深算。结亲家不是感情戏,而是政治纽带。张鲁的势力跟曹家绑在一起,他想反都反不了。这种手段,曹操用得炉火纯青,曹丕这时候显然还没学到老爹的精髓。 216年是什么时候?曹操刚打完汉中,北边还有袁绍的残余势力,南边刘备虎视眈眈,西边马超、韩遂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急需整合资源,把新地盘消化掉。张鲁这颗棋子,用得好,能让曹操少操不少心。 历史上,张鲁投降后确实没再闹腾,汉中也顺利归了曹操。这说明啥?曹操的策略奏效了。他没把张鲁当“丧家之犬”收拾,而是当成一块敲门砖,用最小的成本换了最大的回报。 曹操这人,心眼多,胆子大,但也懂得收放。他不是那种只知道杀杀杀的军阀,能屈能伸才是他的真本事。对张鲁的处理,就看出他不是只顾眼前的短线玩家,而是布局长远的战略家。骂曹丕那句“鼠目寸光”,其实也在提醒儿子:干大事,得看全局,别老盯着小账本算得失。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只言片语里

只言片语里

把玫瑰藏于盛夏 把海棠藏于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