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北京大学的一位退休老师找到93岁的齐白石,请求他以80元的报酬为自己的父亲画一副寿桃。付款时,这位老师索要了一张收据。50年后,这张收据竟然被拍卖出180万元。 那年秋天,齐白石的小院里,黄菊开得正盛。老人戴着圆框眼镜,握着毛笔的手微微发颤。退休老师站在一旁,看着齐白石在宣纸上寥寥几笔,一颗饱满的寿桃便跃然纸上,红得像要滴出血来。“老先生,这桃可真鲜亮!”老师忍不住赞叹。齐白石笑着抹了把胡子:“人老了,手不利索,你莫嫌弃。” 写完画,老人又铺开一张纸,歪歪扭扭地写下收据:“今收画款八十元整,齐白石。”字迹带着几分孩童般的天真,落款处还郑重其事地按了个红手印。老师小心地将收据折好放进皮夹,那时的他绝不会想到,这张薄薄的纸片,会在半个世纪后掀起轩然大波。 日子一天天过去,这张收据和齐白石的画被妥善收藏在家里的樟木箱底。老师的父亲寿终正寝后,画被挂在堂屋,亲戚朋友见了都夸:“齐老的画,金贵!”可谁也没把那张收据当回事,在大家眼里,不过是张普普通通的付款凭证。 直到2006年,一场拍卖会改变了一切。当拍卖师举起那张泛黄的收据,现场一片哗然。“这不过是张收据,凭什么这么贵?”有人小声嘀咕。可行家们眼睛都亮了——上面的字迹、手印,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纸张纹理,都是实打实的“齐白石真迹”。更别说,这张收据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 竞拍声此起彼伏,价格一路飙升。80万、100万、150万......最终,一位收藏家以180万元的天价将其收入囊中。消息传开,有人摇头:“疯了吧,一张破纸比黄金还贵!”也有人感叹:“这哪是买收据,分明是买历史、买文化。” 那张曾被随意塞进皮夹的纸片,如今被装在防弹玻璃展柜里,灯光打在上面,连褶皱都清晰可见。它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1956年那个秋天,一位九旬老人认真作画、写字的模样;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80元,不过是一家人几个月的口粮钱,而50年后,却变成了让人咋舌的180万。 艺术的价值,有时就藏在这些意想不到的角落。那张歪歪扭扭的收据,不仅是齐白石的亲笔手迹,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人忍不住琢磨:在我们身边,是不是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宝藏”,正等着时间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6年,北京大学的一位退休老师找到93岁的齐白石,请求他以80元的报酬为自己
琴音入梦来
2025-04-17 23:58: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