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学森不仅回了信,还说:“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在美国留学期间得到了深刻的塑造。1935年,凭借优异成绩,钱学森获得"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前往美国深造。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航天工程学家西奥多·冯·卡门的弟子。 1950年,已在学术上颇有成就的钱学森,面对新中国的召唤,毅然决定回国效力。然而,回国之路异常艰难。当时的美国政府极力阻挠,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甚至宣称:"他的价值不可估量,他的作用甚至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枪毙他,也不可能放他回中国。" 尽管美国给予优厚条件,钱学森仍坚持回国,他曾表示:"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5年的艰难等待,期间被软禁、逮捕甚至恐吓。最终,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努力下,通过释放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军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安全回国。 回国后,钱学森迅速投入国防建设,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所,并担任院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近程导弹,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年轻的郝天护作为清华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前往新疆支援边疆建设。虽然日常工作只是种树栽草等基础劳动,但他没有放弃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新疆艰苦的环境中,郝天护依然保持着对专业知识的钻研。晚上收工后,他常在微弱的煤油灯下阅读专业杂志和论文。尽管条件有限,他仍坚持进行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用铅笔和纸张推导复杂的方程式,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4年的一天晚上,郝天护翻阅学术杂志时,发现了一篇钱学森关于力学领域的重要论文。作为力学专业的毕业生,郝天护对这篇论文倍感兴趣,然而细读过程中,他却发现文中一个方程式的应用存在明显错误。这个发现,将改变这位年轻人的学术生涯。 在新疆的艰苦环境中,郝天护发现钱学森论文中的错误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他反复推敲自己的计算,确认那个方程式的运用确实忽略了特定的边界条件。作为一名普通的本科毕业生,指出一位国家级科学家、力学领域泰斗的错误,这需要相当的勇气。 农场里的同事们得知郝天护的想法后,纷纷表示不解和质疑。有人提醒他钱老的学术地位无人能及,有人嘲笑他不自量力,还有人认为钱学森不可能出错,更不会回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郝天护依然坚持己见,他相信科学研究应当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人的权威。 经过深思熟虑,1964年初春,郝天护终于提笔给钱学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客观地指出了论文中方程应用的问题,并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观点。这封信被寄往北京,郝天护并不确定它是否能得到回应,但他已经尽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964年3月29日,钱学森在办公室收到了这封来自新疆边疆的信件。他认真阅读了郝天护的来信,立即翻出自己的论文进行对照。经过反复核查和计算,钱学森确认郝天护的观点确实正确,自己的论文中确实存在计算错误。 对于这个发现,钱学森没有丝毫的不快,反而感到欣慰。他立即提笔回信,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信纸上,钱学森写道:"您在信中提出的拙作边界条件的意见,其中处理不透水边界的那部分,我非常同意。我论文中的错误是粗心大意导致,这实在是不应该,您的意见完全正确。感谢您指出我的错误!" 钱学森在信中还请求郝天护写一篇约七百字的文章,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向《力学学报》投稿,以便纠正原论文中的错误。郝天护收到回信后异常兴奋,立即投入到文章的撰写中。很快,他完成了题为《关于土动力学基本方程的一个问题》的文章,并投递给了《力学学报》编辑部。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力学学报》编辑部收到文章后,迟迟没有刊登。在力学领域,钱学森的权威地位无人能及,编辑们担心这篇直指钱学森错误的文章会引起争议。 得知这一情况后,钱学森亲自与《力学学报》编辑部联系,他强调郝天护的文章观点准确,并表示:"郝天护是我力荐的优秀青年人才,他文中的观点已经得到了我的认可。"钱学森还特别指出,自己并非完人,也会犯错,科学研究应当实事求是。在钱学森的坚持下,郝天护的文章最终在1966年3月第9卷第1期的《力学学报》上正式发表。 1987年,他回到北京,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郝天护成为华东大学教授,在固体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1995年更是被选为纽约科学院院士。 多年后,每当谈起与钱学森的通信往来,郝天护总是充满感激之情。2007年"钱学森书信与他的精神世界"报告会上,已经两鬓斑白的郝天护动情地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他表示钱老的谦逊态度和勇于认错的精神,是真正大师的风范。
1964年,一个知青在看钱学森的论文时,发现方程推导错了,就给钱学森写信,谁知钱
风城春史呀
2025-04-18 09:26:31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