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当天早些时候,乌克兰使用英国提供的“风暴之影”巡航导弹,袭击了俄罗斯境内多个目标,包括塞瓦斯托波尔的塞尔戈·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以及俄罗斯黑海舰队总部大楼都遭到了“风暴之影”的打击,令俄罗斯损失惨重。 据俄罗斯方面发布的视频显示,俄罗斯黑海舰队总部大楼在这次导弹袭击中受损严重。有消息称,正在大楼参加俄罗斯国防部视频会议的黑海舰队司令维克托·索科洛夫,在当天的袭击中被炸身亡。但这则消息很快遭到了俄罗斯的否认。
美国《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授权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领土,而法国的《费加罗报》则在报道中称:“法国允许乌克兰使用其‘斯卡普’和‘风暴之影’巡航导弹打击俄罗斯领土。”
“风暴之影”由法英两国共同研制、欧洲导弹集团制造的一款巡航导弹,它可以从军舰上或战斗机上发射,射程250公里至500公里。 在巡航阶段,导弹可以接收GPS卫星定位系统数据进行制导,也可以通过地形匹配进行制导,能够自动按照预先输入的航线数据飞临目标区域,高度通常保持在30~40米,雷达很难探测到。接近目标进入攻击阶段后,导弹会抬升高度,抛掉末段导引头整流罩,地形匹配和红外成像传感器从空中搜索目标图像,和预先输入的目标信息比照,一旦找到匹配的目标,导弹就会进行俯冲攻击。这种混合制导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风暴之影”巡航导弹打击精度。 作为一种远程、常规战斗部巡航导弹,“风暴之影”是通常被用来做远程精确打击那些已确定的高防护、坚固的高价值固定目标。它的最大优势是拥有BAE系统公司研制的两级钻地战斗部,以及运用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合导航系统,能将惯导、GPS全球定位和地形匹配技术成功结合起来,精确打击目标。
“风暴之影”头部呈锥形,弹体呈矩形,表面光滑,具有一定隐身特性。内部为模块化舱段结构,分为前、中、后3个舱段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沿用了TRI-60-30涡喷发动机、最大射程350公里左右,弹重约1300公斤,中段制导为惯性导航加GPS修正与高度相关修正,末段制导为红外成像,具有发射后不管、自动目标识别和低空地形跟随能力, “风暴之影”是一种具备隐身能力的高战场生存率的巡航导弹,其安装的航空电子设备能应付最苛刻的战场要求,譬如防区外超远程发射。它末段俯冲的高速度来自两级战斗部,其中第二级战斗部为高动能的穿透式战斗部;同时它对发射高度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发射后,“风暴之影”可以立即俯冲进入超低空巡航高度,并由惯导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不断修正导弹飞行轨迹。 “风暴之影”/SCALP-EG巡航导弹不仅装备空中平台,还能装备在水面舰船和潜艇上,比如法国海军的新型潜艇,满足大多数欧洲国家由海向陆的纵深打击需求。 二、 “风暴之影”第一次用于实战,是在2003年3月21日晚,美英联军发动的名为“震慑”行动的对巴格达的空袭中。当时英国皇家空军第617战斗机中队的2架“狂风”战斗机,从科威特北部靠近伊拉克边境的阿里萨勒姆空军基地起飞,并首次使用了"风暴之影”。 参加空袭的“狂风”战斗机在飞越科伊边境后,为便于实施规避机动、投掉了机翼下的副油箱,然后对预定目标——一个伊军地下高级指挥所——发射了“风暴之影”导弹,导弹成功穿透了加固掩体、在指挥所内部爆炸,摧毁了目标。
从实战来看,“风暴之影”的命中精度要远胜于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且突破能力和机动性更强。为避开雷达的探测,它可以在距地面不到100米的超低空飞行。只用了一次实战,“风暴之影”便被各国军事专家公认是世界范围内巡航导弹系统中性能最好的。 众所周知, 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一直是世界巡航导弹领域的“ 大哥大” , 战斧也几乎成了巡航导弹的代名词 。战斧是世界上参加实战最早, 使用数量最多 , 且表现不俗的巡航导弹 。在伊拉克战争中, 战斧也扮演了攻击先锋角色。但与“风暴之影”相比,战斧还是有着诸多的不足。 风暴之影是一种常规防区外隐身巡航导弹 , 装备有威力强大的常规弹头, 可以打击地下指挥所、 通信中心和港口停泊的舰艇以及机场 、 桥梁等严密防护的重要目标,其最大射程为300km , 弹重 1 350kg ,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 , 分为前 、 中 、 后3 个舱段 , 分别为导引头舱 、 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 。 为了提高隐形性能 , 在风暴前兆的外形设计上动了不少脑筋。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锥形 , 弹体呈矩形 , 弹体尾部略有收敛 , 导弹表面光滑。别看它模样显得有点方头方脑,但却是最流行的隐形设计。
在弹体中部,安装有一对窄翼弦平板弹翼,平时向后折叠,可大大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信号特征,从而具有良好的隐形特性。它的GPS/INS制导装置有两种工作方式:一是以GPS系统为辅助手段的INS系统制导方式;二是装备的INS系统的制导方式,瞬时制导精度高,与GPS卫星导航系统互相补充,进一步提高了制导精度。 风暴之影发射后,利用GPS/INS制导系统飞行;接近目标时,导弹跃起,进行机动飞行,弹体头部的高分辨率红外成像导引头开始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能自动选择威胁最大的命中点和攻击角度,进行精准打击。 三、 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世界各大军事强国都在大力发展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中国也不例外。《纽约时报》便认为,这些导弹项目在中国被赋予了相对更高的发展优先权,以确保中国部队具备更加强大的常规火力。 由于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引起了中国军方高层领导的重视,认为该武器系统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解放军专门组建了低空掠面导弹工程组,就是现在俗称的巡航导弹研究所,专职开发巡航导弹。 2004年9月,中国成功地试射了第一枚新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代号为“东海-10号”。该导弹系为远程战术巡航导弹,射程超过1500公里,装备有惯性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并辅以地形等高线绘图系统和数字化情景匹配终端制导系统,使其圆概率误差值达到10米以内。
在这之后,中国又研制出了射程400-500公里、能够携带一枚500公斤高爆弹头、速度0.68马赫的鹰击-83(YJ-83)导弹。鹰击一83据信装备了惯性制导、GPS制导和光电制导系统,提高了第一代导弹的精度性,其圆概率误差缩小为10-15米。 制导系统是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研制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环节。据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AS)专文介绍称,中国将需要精确的地形信息数据库从而开展地形匹配制导技术的研发。但是,地形匹配技术很可能不太适应诸如南中国海这样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只有少量的导航参照点。发表的报告建议可能在初始制导时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随后再配之以地形匹配制导系统。 中国军方认为,使用美国的GPS系统的巡航导弹,易受到美国GPS卫星的干扰,而这一问题在中国成功研制出“北斗”导航系统后得到的解决。
踏雪无痕
乌疯可以疯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