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地铁站,有人刚下夜班,有人刚要出发。穿着保安制服的小李靠在柱子边打盹,

如是者有为 2025-04-19 11:30:27

凌晨四点的地铁站,有人刚下夜班,有人刚要出发。穿着保安制服的小李靠在柱子边打盹,一旁的白领则在微信群里转发“时间管理”的鸡汤文章。所有人都说,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但谁又真的去听过小李的故事呢?他每天工作14小时,月薪不到5000元,连“努力”这两个字都显得奢侈。 现代社会的贫穷,早已不是“没有钱”这么简单了,而是“没有故事权”。信息时代最贵的东西,不是房子,不是学历,而是“可传播性”。一个人若无法成为内容,就无法被看见,无法被理解,也就无法被赋予改变命运的资源与机会。而穷人,恰恰是这个体系中最沉默、最边缘、最缺乏传播力的一群人。 他们没有精美的朋友圈、没有流量的微博、更没有人愿意认真倾听的时间。他们的苦,他们的韧性,他们在深夜擦洗楼道、在工地搬砖、在快递站点冒雨分拣的身影,从不曾进入主流叙事的舞台。他们不符合“成功学”的包装,也无法成为某种“逆袭神话”的素材。于是,他们的存在就像后台日志,被记录,却从未展示。 这不仅是沉默,更是一种“失语”。而失语,是一种无法反抗的命运。 你可能会问:不是有很多短视频拍底层生活吗?是的,可那是别人讲的,不是他们讲的。讲故事的人总会添加滤镜、选择角度、甚至设定结局。而一旦故事的权力被他人把持,主角就沦为了背景。你看到的“外卖员暖心送餐”,背后或许是连续十二小时未休的疲惫,但那段疲惫,在剪辑中被剪去了。 在这个每一秒都在拼抢注意力的时代,“沉默的穷人”已经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处境。他们连被误解的资格都快没有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结构性的“故事权剥夺”会代际传递。一个在信息生态中被边缘化的个体,难以将自己的生存经验转化为可被社会认可的资本,他的下一代,也会在同样缺乏可传播资源的环境中挣扎。没有人听他们的童年,没有人转发他们的困境,他们就这样被封锁在一个信息透明却阶层封闭的现实牢笼中。 “穷人为什么越来越穷”,也许在这个时代,最深层的答案是:因为他们的故事讲不出去。而现代社会的资源,已经不再奖励沉默的人。 当我们一次次点击那些讲述“逆袭”的视频、转发“鸡汤式”努力语录时,我们是否也在无意中加固了这样的叙事秩序?是否也在把“讲得出故事的人”推得更高,把“讲不出话的穷人”压得更深? 也许真正的出路,并不是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学会聆听,允许他们自己开口。在他们讲出自己的那一刻,贫穷才不再是命运,而是一段正在重写的过程。

0 阅读:24
如是者有为

如是者有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