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60年代,季羡林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工资345元,他说:我去一趟高档莫斯科餐厅,有酒有肉,还有面包,只花2块钱!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2006.12.28季羡林的贫民底色) 1960年代,北大教授季羡林工资很高,每月有345元,那时,这点钱绝对算得上富裕,据说,在莫斯科最好的馆子里,花2块钱就能美美地吃一顿大餐,有酒有肉,可是,再好的物质条件也填不满他心里的一个大窟窿,那里装着他对母亲的亏欠,对家乡的思念,那些遗憾,是用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物质生活再富足,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各方面都在努力恢复和发展,老百姓的日子普遍比较困难,物资也比较短缺,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大家充满希望和干劲的年代,人们精神面貌积极,都想着把国家建设好,在这样的特殊时期,知识分子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肩负着发展国家和传承文化的使命,季羡林作为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正是这个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他收入高,这说明有知识的人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国家也很看重人才,可是,就算生活过得比较富裕,季羡林心里还是常常觉得难受,即使在莫斯科吃了一顿便宜又管饱的饭,也没办法让他不想念自己的母亲,减少心中的愧疚感。 莫斯科的餐厅里,灯光闪耀,人们举杯交谈,季羡林也许正在品尝着充满异国风情的食物,可他的思绪却早已飞回遥远的故乡,回到那个虽然简陋却充满温暖的家,他六岁就离开了老家,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母亲的模样也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在那个时代,交通很不方便,通讯也很落后,和家人之间的联系只能靠书信,有时候甚至完全断了联系,季羡林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却因此错过了陪伴母亲的机会。 大城市莫斯科的餐馆里热闹非凡,而我的母亲却在家乡守着几亩贫瘠的土地,日子过得很清苦,她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能生活得幸福,后来,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可惜的是,母亲已经去世了,没能亲眼看到。 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家乡,世界虽小,爱却很浓,全都给了家人,季羡林选择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北大专注学术研究五十年,但陪伴家人的时间就少了,他曾说过我6岁那年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再也没有回去过,母亲一辈子圈在一个地方,当时我觉得,她的人生太可怜了……” 后来,季羡林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选择,母亲全身心投入家庭,奉献爱与关怀,季羡林则专注于学术研究,贡献智慧和知识,她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都出于对心中热爱的坚定追求和执着付出。 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都觉得很有体会,有网友看完后说:“看完季羡林的故事,特别想回家看看妈妈,”也有人发出感慨,“我们每天忙着工作,却忘记了最应该珍惜的家人。” 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我们会不会也像季羡林先生一样,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慢慢地忽略了身边的亲人呢,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那些看起来很重要,但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面呢,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反省。 生命如此短暂,家人的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也许我们应该放慢节奏,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在努力实现理想的时候,也要重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即使是一顿普通的饭菜,一句简单的关心,都能表达深厚的爱意和温暖的情感,多多陪伴家人,让亲情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记住,家人的爱是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最温暖的港湾,多花时间陪伴他们,你会发现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太阳]60年代,季羡林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工资345元,他说:我去一趟高档莫斯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4-19 12:17:40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