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3岁的奥黛丽·赫本和她的儿子,在家门口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 奥黛丽·赫本1929年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家里条件不错,妈妈是荷兰贵族,爸爸在银行上班。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二战来了,她跟着家人搬到荷兰,日子一下变得艰难起来。纳粹占领期间,食物稀缺,她小小年纪就得啃郁金香球茎充饥,连煤渣都捡过烧火取暖。那时候的饥饿和恐惧在她心里留下了印记,也让她后来特别能理解贫困孩子的苦。 战后,赫本去了伦敦,追着自己的梦。她从小喜欢跳舞,身材瘦高,气质清新,可惜因为身体条件做不了职业芭蕾舞者。她不死心,跑去戏剧圈混,1948年开始演些小角色,慢慢积累经验。1951年,她在百老汇舞台剧《金粉世界》里演主角,演得特别出彩,观众都记住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女孩。这机会让她被电影公司看中,1953年《罗马假日》一拍,她演的安妮公主一下子火遍全球。那年她才24岁,就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事业彻底起飞。 之后几年,赫本拍了不少经典片子,像《龙凤配》《蒂凡尼的早餐》,她的优雅和清新成了标志。她不是那种靠炒作上位的演员,每次演出都很认真,观众看她的戏总能感觉到真诚。可她不是只顾事业的人,家庭在她心里分量特别重。她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954年跟演员梅尔·费勒,1960年有了大儿子肖恩。后来这段婚姻因为聚少离多,1968年就散了。1969年她又嫁给意大利医生安德烈·多蒂,1970年生了小儿子卢卡,可惜1980年这段感情也走到头。 晚年,赫本慢慢淡出电影圈,把心思放在了慈善上。1988年,她成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跑去非洲、南美那些穷地方,看看孩子们有多苦。她自己小时候吃过苦,所以特别能体会那些孩子的难处。哪怕身体已经不太好,她还是坚持到处奔走,用自己的名气帮那些孩子发声。1992年,她还拿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表彰她对世界的贡献。 1993年1月,赫本63岁,癌症已经折磨她好一阵子了。那天她和大儿子肖恩站在瑞士托洛尚小镇她家别墅门口,拍下了人生最后一张照片。她挑了件浅蓝色高领毛呢外套穿上,显得整个人还是那么优雅。肖恩站在她旁边,比她高不少,穿着深色大衣,陪着妈妈一起对着镜头笑。这张照片没什么特别的背景,就是家门口,可它记录了赫本生命最后的时光。她笑得很淡,但你能感觉到她对身边这个大儿子的爱。 肖恩是赫本和第一个丈夫梅尔·费勒生的,1960年出生的他从小就跟着妈妈到处跑。赫本特别看重当妈这个角色,她说过,做母亲比演戏重要多了。她拍戏再忙,也会尽量挤时间陪孩子,甚至推了好多片约,就为了多在家待着。肖恩长大后没走演艺路,而是做起了制片人,但他跟妈妈的关系一直特别好。这张照片里,他站在赫本身边,像是用行动告诉大家,他会一直陪着她。 赫本对两个儿子都特别用心。她不是那种把孩子扔给保姆的明星妈妈,而是尽量自己带。她希望肖恩和卢卡能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活在她的光环下。肖恩小时候,她会陪他读书、玩游戏,给他讲自己小时候的事。卢卡出生后,她也一样用心,虽然那时候她跟第二任丈夫的关系已经不太稳定。她跟儿子们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名利,而是做个善良的人。这话她自己也做到了。 赫本忙事业的时候,经常得在片场和家之间来回跑。她尽量不让工作挤占家庭时间,有时候拍完戏就赶紧飞回去陪孩子。她跟肖恩的感情尤其深,可能是因为他是她第一个孩子。她离婚后,肖恩跟她住在一起的时间多,她也总会找机会跟他聊聊人生。后来她身体不好,肖恩经常陪在她身边。那张1993年的照片,就是他们母子感情的一个缩影。 赫本晚年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她的慈善事业。1988年,她接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担子,开始满世界跑,去看那些没人管的穷孩子。她去过埃塞俄比亚,看到那儿的孩子饿得皮包骨,她自己小时候也饿过,所以特别能感同身受。她还去过南美、亚洲,每次回来都跟人讲那儿的苦,呼吁大家捐钱捐物。她不是摆样子,每次去都待好几天,跟孩子们一起吃简单的饭,了解他们的生活。 1993年1月20日,赫本在家去世,63岁。她走得平静,身边是她的两个儿子和最后伴侣罗伯特·沃尔德斯。她走后,肖恩和卢卡没让她的事业断掉。1994年,他们跟罗伯特一起成立了奥黛丽·赫本儿童基金会,继续帮穷地方的孩子。他们跑去偏远地区送物资,跟妈妈当年一样不怕苦。这基金会到现在还在运作,帮了不少人。 赫本的贡献也得了很多认可。1993年奥斯卡给她发了个人道主义奖,她家人替她领的。她去世后,美国电影学会把她排在“百年最伟大女演员”的第三名,可大家觉得,她真正的伟大不在电影,而在她对世界的爱。非洲有学校用她名字命名,她的精神还在影响着很多人。
1993年,63岁的奥黛丽·赫本和她的儿子,在家门口拍下了最后一张照片。 奥黛丽
历史有小狼
2025-04-19 20:22:03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