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弹道为什么只有中国能掌握?这么说吧,对于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过于乐观。钱老曾

谈天鉴夕朝 2025-04-20 10:42:51

钱学森弹道为什么只有中国能掌握?这么说吧,对于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过于乐观。钱老曾经说过:"中国人是人,美国人也是人,美国能搞的,中国人凭什么不能搞?"这话反过来也成立。中国能搞钱学森弹道,美国也能搞。美国真正意识到钱学森弹道的潜力是2019阅兵的时候,到现在也就5年,太短了。我估计从2020年开始算,短则七八年,长则15年,美国也能掌握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弹道这事儿,其实得先从老祖宗的家底儿说起。钱学森在 1940 年代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美国压根儿没当回事儿。 那时候美国正忙着搞原子弹和传统弹道导弹,觉得这种 “打水漂” 的滑翔弹道华而不实,还不如直接把核弹头扔过去痛快。 结果中国在 1950 年代把钱学森请回来,人家直接把这套理论变成了工程实践。 就像盖房子,美国手里攥着图纸却不着急动工,中国这边直接打地基、砌墙,等美国反应过来,中国已经住进去了。 东风 - 17 在 2019 年阅兵式上亮相时,美国国防部的人估计下巴都掉地上了。为啥?因为这套弹道太 “流氓” 了。 传统弹道导弹是抛物线飞行,反导系统算准了时间就能拦截。但钱学森弹道是在大气层边缘 “打水漂”,速度能到 10 马赫以上,而且能随时变轨,就像武侠小说里的 “凌波微步”,你根本不知道它下一步往哪儿拐。 美国现有的萨德、爱国者系统,面对这种 “鬼畜” 轨迹,雷达都得转成风火轮,拦截概率基本为零。 技术上的坎儿在哪儿呢?材料、控制、风洞,这三个是拦路虎。先说材料,飞行器在大气层边缘以 10 倍音速摩擦,表面温度能到 2000 摄氏度,普通钢材直接融化。 中国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再加上主动冷却技术,才扛住了这高温。美国在这方面还在试验碳纳米管涂层,2019 年才开始测试,到现在都没完全搞定。 控制方面更要命,钱学森弹道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调整姿态,这对飞控系统要求极高。 中国用了量子陀螺仪和 AI 算法,误差能控制在几米内。美国呢?HTV-2 项目在 2010 年和 2011 年两次试射,都因为控制失灵坠毁了,到现在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风洞技术更是关键中的关键。高超音速武器研发,70% 的数据得靠风洞吹出来。中国的 JF-22 风洞能模拟 30 马赫的速度,相当于在地面就能测试大气层边缘的飞行环境。 美国直到 2024 年才搞出个 10 马赫的风洞,技术水平比中国落后 20 年。这就好比中国已经在用超级计算机做仿真,美国还在用算盘打草稿,差距一目了然。 再说美国为啥落后。一是战略误判。冷战结束后,美国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把钱都砸在 F-35、航母这些传统装备上,高超音速武器研发断断续续。 二是体制问题。美国军工复合体内部勾心斗角,海陆空各搞各的项目,陆军的 LRHW、海军的 CPS、空军的 ARRW,七八个项目互不统合,资源全浪费在内耗上了。 三是人才流失。以前美国军工界很多华裔专家,现在被排挤得差不多了,印度裔工程师又接不上茬,导致技术断层。 但话说回来,美国毕竟底子厚。他们现在每年砸几百亿美元在高超音速武器上,还拉着澳大利亚、日本搞联合研发。 按照这个速度,短则 7 年,长则 15 年,美国大概率能突破钱学森弹道技术。不过那时候中国可能已经搞出更先进的 “钱学森 +” 弹道了。就像下棋,中国已经算到了第三步,美国还在琢磨第一步怎么走。 最关键的是,中国在钱学森弹道上的突破,不是单点技术的胜利,而是整个工业体系和科研体制的胜利。 从材料到控制,从风洞到制造,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美国想复制,得把整个体系都重建一遍,这可比登天还难。 所以啊,现在说 “只有中国能掌握”,其实是阶段性成果。但要一直保持领先,还得靠持续的投入和创新。毕竟,科技竞争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0 阅读:162
谈天鉴夕朝

谈天鉴夕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