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春,姬鹏飞接到中央调令,要他脱下军装,转任外交官。他气得直摇头,心里五味杂陈。
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人,实在难以接受从战场转向外交的转变。他绕道上海,找到老上级粟裕诉苦,希望能留在部队。
粟裕听后,只淡淡一句:“军人,国家让你去哪,你就得去哪。”姬鹏飞愣住了。
姬鹏飞原是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副政委,淮海、渡江战役中屡建奇功。他从军医、后勤岗位一步步走上战场指挥,十年磨一剑,终于能统兵作战,却突然接到调令。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提出外交部需从军队选人。毛泽东也表示支持,认为军人纪律性强、头脑冷静、对外强硬,适合外交岗位。
中央点了12位将军去搞外交,姬鹏飞是其中之一,且是最年轻的,年仅40岁。调令下达时,他正在南京,听说要转行外交,心里堵得慌。
他找到粟裕,直言不想走,想继续打仗。粟裕没有劝他放弃理想,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国家让军人干外交,也是打仗,不过是‘文打’,你得去。”
粟裕还特意拿出一件厚呢子大衣递给他:“北方冷,你带着。”那一刻,姬鹏飞心里有些动摇,他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到北京后,姬鹏飞见了周恩来。总理笑着迎接他,说:“我知道你不愿来,但外交不比打仗轻松。”他拍了拍姬鹏飞的肩膀:“外交也是文打,得讲章法、策略,心里得硬。”
这话让姬鹏飞心里踏实了许多。随后,他被派往民主德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外交使团团长。
那时,新中国在国际上朋友不多,建交国家寥寥。民主德国是新中国第一个正式建交的欧洲国家,责任重大。
姬鹏飞一到任就面临诸多挑战:语言不通、文化隔阂,更重要的是如何代表中国,树立国家形象。
一次外交招待会上,一个西方代表挑衅道:“你们新中国,外交官都不是科班出身吧?”姬鹏飞不急不躁,缓缓道:“我们打仗时,也没人是从军校出来的,但仗还不是打赢了?”一句话,让对方哑口无言。
从民主德国回来后,姬鹏飞继续留在外交部,周恩来亲自指导他,后来又任命他为外交部副部长。
1972年,他接替陈毅担任外交部长,全面负责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等重大事务。
谈判中美建交时,美国国务卿罗杰斯试图绕开建交,玩文字游戏。姬鹏飞板起脸,坚定地说:“中国的外交,不做虚的,‘模糊’不符合我们的外交理念。”他坚持“建交”就是建交,没有中间路线。
罗杰斯还想周旋,姬鹏飞不给他机会,继续道:“台湾问题不解决,谈什么关系正常化?”罗杰斯只好回去请示总统。
中日建交时,日方试图回避战争责任,姬鹏飞当场拍桌:“过去你们打到我们家门口,现在不提责任,怎么交朋友?”日方代表吓得连忙改口,最终在《中日联合声明》中写明“痛感责任”。
在外交部,姬鹏飞作风雷厉风行,说话直来直去。有人说他太刚,不懂外交的“温柔”,但周恩来总理却说:“外交部没有姬鹏飞不行!”
毛主席也评价他:“壮丁,顶得住事!”这个“壮丁”,是对他在外交战线上能打硬仗的肯定。
1970年代末,姬鹏飞兼任中联部部长,后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工作越来越繁重。但他总是说:“我是干活的,不是当官的。”每天早上7点就到办公室,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家人有时劝他:“你都60多了,还这么拼?”他笑笑:“我这人,不爱闲。”
晚年时,他整理自己一生的工作,回忆起当年被调去搞外交的事。他说:“要不是粟裕那一句话,我差点就在上海耽误了。”一句“军人就得去哪儿”,让他走上了另一条战场。
他虽然没再指挥部队,但他在外交上的每一场谈判,何尝不是一次战略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