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7年,于谦被砍头后,锦衣卫去抄家时竟一无所获!正在灰心丧气之际,忽然发现一间小屋门锁紧闭,众人踹开门蜂拥而入,谁知下一秒,空气都凝滞了,随即所有人齐刷刷地退了出去!
要说清廉,那明朝于谦可以说就是这个词的代表,他可谓心中有大义,身死安能屈。
于谦从来不是一个懂得享乐的人,他只知道自己的初心是辅佐皇上,解百姓疾苦,安天下太平,而一些身外之物对他来说反而是负担,拿着自己也不心安,因此从不求什么金银赏赐。
于谦初入官场就表现出了与旁人不同的坚毅和正直,对待任何政事都非常认真甚至严苛,曾经他随驾亲征,大骂叛军,其义正言辞让叛军汗颜认罪,他的名声一下就传开了。
他对待自己的职位抱有万分的敬畏之心,认为自己既然身居高位就该为百姓的利益所努力,因此不论是涝灾还是旱灾,无论是城中还是荒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什么事情他都得亲力亲为才能安心。
当然,这种种行为自然被百姓看在眼里,大家都将他奉为自己的父母官,除了自己的家人最信任的就是于谦。
他所管辖的地方,每一寸土地于谦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过,每一个角落都被于谦熟记在心。
“三杨”在世可谓是非常看重这个忠诚又有着一片丹心的好官,所以他的奏章往往是最先得到批注的,即使来的晚,也可以插个队先批。
因为“三杨”很清楚只要是于谦的奏章一定是将有利于朝堂或者百姓的实事,而不是一些无病呻吟,或者利己之事。
一些官员就是自己心术不正还见不得别人好,以为于谦就是因为贿赂才能得到重视的,否则凭什么事事以他为先呢,他们费尽心思投机都没有做到的事,不相信于谦能这么轻易的做到。
因此常常派人盯着他,可偏偏于谦进京向来都是“两手空空两袖清风”,身上连个能藏财物的地方都看不到。
后来李锡趋炎附势,为讨好权贵就拿于谦开刀进行弹劾,但是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对,只能灰溜溜的将于谦放出来。
国家遭遇危亡之际,百姓人心惶惶,于谦亲自规划都城的防卫,安定百姓的心,也护住了一方平安,于谦在为国家做事之时完全没有考虑过自己。
不管是在朝堂上稳定朝纲,还是上战场杀敌护国保家,于谦都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万死不辞。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功名攒了一卡车还多,就是这样心性坚毅心如磐石的人,并不懂得圆滑处世,更是厌恶官场的一些陋习。 想要走捷径获得于谦提拔的人反而会受到于谦毫不留情的责骂,在于谦的心里,只要你能真心为国为民,自然有大好前程,对于一些怯懦不敢维护正义惧怕权贵的人,于谦更是气愤至极。
就是这样坦率直白的性格,在得到百姓与君主的尊重和赞赏的同时,也招来了一群恶势力的仇恨和忌惮,他们觉得于谦“不懂变通”阻碍了他们的官路。
因此徐珵石亨以及曹吉祥等人勾结在一起,对于谦发难,这时候英宗自然知道于谦的威望有多大,为国家的贡献也非常多,因此也是迟迟不肯下令,可是这几个奸臣害怕迟则生变,因此也是多次劝解,进贡谗言。
最终于谦还是没能躲过这一遭,被处斩首。这样的清官居然死于奸臣之手,天下百姓无不为他落泪喊冤,其他优良值得官员无不为他哀叹惋惜。
古代官员在处刑之后就要将家产收归国库,可是当锦衣卫奉命进入于谦家中时,不得不说,他们的心都沉了下来,因为这是他们做过最简单的任务,几乎每个房间都一眼略过,不会多做停留。
当有人发现一间屋门紧闭的房间时,都以为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破门而入,所有的人再次沉默,甚至有人眼神悲凄,因为里面放着的是先皇赏赐的蟒袍和剑器,这是在告诉着众人,于谦曾经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