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是举国欢庆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了。
而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周总理在天安门做最后的视察工作之时,却一反常态的要求立即换掉毛主席的画像。
是什么原因让一直和蔼可亲的周总理如此严肃?毛主席画像为何换掉?
1949年9月时,经过多次开国大典筹备会的讨论,最终决定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挂上毛主席的画像以示敬意。
但是画像问题却成了难题,想要找到一张毛主席适合放在城楼上的画像极其困难。
毛主席素来不爱拍照,可用的照片少之又少,周总理甚至还让摄影工作人员专门跑来中南海为毛主席拍照,但效果都不好。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毛主席找到了一张当时在延安谈话时的照片,照片中的毛主席亲和慈祥,眼神温和。
工作人员非常满意,当即决定就用这张照片按照合适尺寸重新画像,而由谁作画也成了会议讨论问题。
此时工作人员脑海里也不约而同的出现了一个人,并让他来负责画像,他就是周令钊。
周令钊是北平艺专的一位普通教师,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时国共谈判的会场中有一张毛主席的画像正是出自周令钊之手,受到一致好评。
此时接到任务的周令钊也是迅速投入到画像工作当中,高难度的画像工作并没有难倒周令钊,他利用打格法将照片放大,最后组合成整幅作品。
由于时间紧迫,工作量巨大,他经常饭都来不及吃,周令钊就这样没日没夜的赶工,终于在开国大典前夕完成了画像。
而这幅作品整体很好,神情神似,并且还在聂荣臻的要求下修改了细节,大家看过之后都很满意,并将它挂上了天安门城楼上,静静等待开国大典的到来。
而正当大典前夜周总理视察之际,发现了一处漏洞。
因为画像中有一行为人民服务的字,周总理认为此行字太小,远处并看不清楚,还因此破坏整体画像的完整性,并且也不符合毛主席谦虚的性格。
于是周总理要求把这行字去掉,并且加上一行扣子,以示严谨和庄重。
周令钊接到命令后连夜修改,在天亮前顺利完成,这才使得开国大典完美举行。
而说起毛主席的画像,我们现在在天安门上看到的其实是最后一版,在此之前毛主席的画像更换了8个版本。
1949年天安门城楼第一次挂上领导人的画像,而画像不止有毛主席,还有朱德,聂荣臻几位领导人,当时也是为了庆祝北平解放而挂起的画像。
同年7月,画像进行更换,为了纪念七七事变,在十二周年纪念日上天安门换上了新的毛主席画像和朱德画像,之后画像还进行过一次更改。
而到了1950年,画像再次进行更换,这一次是挂上毛主席单独的画像,为了迎接新中国第一个劳动节,而画像的作者则是当时人民美术工作室的副主任辛莽。
辛莽老师连续担任了两次毛主席画像的作画者。
1952年画像进行了第六次更换,此次也是第一次从众多老艺术家作品中精心挑选而出,最终选中著名画家张振仕的作品。
工作人员认为此作品最符合毛主席的形象,而这一版的画像也挂了11年之久。
1967年,北京市美术公司的王国栋画家担任主画者。
谨慎的王国栋思考再三,从多方面询问建议,最终结合自己的作画风格,形成了最后一版画像,也就是今天我们在天安门城楼所看到的毛主席画像。
这幅画像将毛主席刻画的生动无比,尤其是毛主席的眼神,人们看过之后都加以赞赏。
每当人们走过天安门时,都能看到和蔼的毛主席注视着我们,而天安门清晨的国旗也在毛主席的“注视”下缓缓升起。
一代伟人离开了,但是毛主席画像却依旧留在天安门城楼上,就好像毛主席依然在我们身边一般,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伟大的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