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联欲引进一批中国农民。没多久,静海王二庄乡就发现1条标语:别去,苏联男少女多,1人得配10个媳妇。 苏联虽然是二战的战胜国,同样改变不了在战场上损失大量人口的结果,将近2700万青壮年劳动力死在战场上,这对苏联战后的生产恢复和后续的发展建设来说带来了极大挑战。 当时苏联作为中国的“老大哥”,就看上了中国壮大的人口,希望从中国借一批青壮年劳动力,帮助苏联的劳动生产。 这个决策是由当时的赫鲁晓夫提出的。新官上任三把火,赫鲁晓夫迫切希望能通过借来劳动力的方式推动苏联快速发展,并赶在1954年来访中国时和毛主席共同进行商议。 苏联承诺,这些中国劳动力到了苏联会得到优待,还会有专人指导他们学习苏联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后回国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也是一大助力。 中国当时的领导人面对苏联的请求,进行了一番深思熟虑和商议,考虑到与苏联的深厚友谊,和筑牢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中国答应了派遣劳动力,但要求将人数由苏联提出的一百万削减到八万。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广大农民都惊疑不定,又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苏联土地怀有隐隐好奇,又是怀疑苏联要劳动力的用意。 一时许多人都在四处打听,各种流言也跟长了翅膀一样渐渐传开。 静海王二乡村的一面土墙上,从某一天起突然多了一条醒目的标语:别去,苏联男多女少,1人得配10个媳妇! 这条标语不仅进入王二乡村村民的眼睛里,也传进了方圆几十里内乡民的耳朵里,甚至有人专程赶来看一看这条与众不同的标语,指着它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说,苏联自己国家的男人少了,现在向中国借劳动力,是为了和本地女人配对,生下更多孩子,劳动力这不就创造出来了! 有的说,去了苏联好处多多,去不了的人眼红能去的,这才搞出了这条标语。 无论哪种猜想,都得等中国派遣的劳动力到了苏联之后,才能得到印证。 中国很快敲定第一批派出1000名身体健康的青壮年,但这1000人的征集相当困难。 因为不少人还对当年日本征劳工有心理阴影,更何况,没人愿意主动离开家乡到别人的地盘,对祖国的眷恋也绊住了他们的脚步。 负责此事的部门做了一番宣传工作后才征够这1000人。这1000人都是朴实的农民,虽然谁也没去过苏联,但愿意为了国家的任务去试一试。 这些劳动者到达苏联之后,很快进入了工作岗位,享受不错的待遇,每个月还能攒下钱寄回国内。 不过,赫鲁晓夫在不久后又改变了主意,终止了这项合作,中国借给苏联劳动力一事也在1957年到此为止。
1955年,苏联欲引进一批中国农民。没多久,静海王二庄乡就发现1条标语:别去,苏
魔法云骑
2025-04-21 16:02:24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