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上海知青戴建国不顾反对娶了一农村女子,谁知娶回家当晚,妻子冲过去一拳将他打得流鼻血,还撕了他的书稿,事后,岳母让他回到上海,哪料他却拒绝了岳母的好意。 1979年,上海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反对,娶了黑龙江农村姑娘程玉凤。谁知新婚当晚,程玉凤情绪失控,一拳把戴建国打得鼻血直流,还撕了他的书稿。岳母看不下去,劝他回上海过好日子,可他却一口回绝。这段婚姻乍一看像是场闹剧,但背后藏着啥秘密?戴建国为啥死心塌地?程玉凤又是咋回事?故事远没那么简单,等你看完就知道,这不只是拳头和纸片的事儿。 戴建国,1952年出生,上海人,家里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爸妈一个教书一个管图书馆,家里书多得能堆满屋。他从小学习好,本来想着考大学,可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停了课,大学梦也泡汤了。1970年,18岁的他被分到黑龙江逊克县当知青,带着几件衣服就上了火车,从繁华上海到了冰天雪地的农村。 刚到那儿,他完全不适应。城里长大的孩子,哪会干农活?扛着锄头下地,手磨出血泡,干得慢还老被村里人笑话,说他是个不顶用的书生。他也不吭声,就闷头学,慢慢适应了那份苦日子。 程玉凤的成长与性格 程玉凤是村里生产队长的闺女,长得眉清目秀,干活也是一把好手。她爹老程在村里有点威望,家里条件一般,住土坯房,但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村里人都喜欢她。她从小跟着爹下地,啥活都会,翻土收割都不含糊。戴建国刚到村里时,有回干活扭了脚,她路过就帮他包扎,还教他咋省力干活。俩人从这时候开始有了交集。 戴建国和程玉凤慢慢熟起来。他干活不行,她就搭把手;晚上散步,他给她讲上海的热闹,她听得眼睛都亮了,说想去城里瞧瞧。他也挺感动,觉得这姑娘真诚又善良,俩人感情就这么一点点攒起来了。 可老程不乐意了。他是老派人,觉得知青早晚得回城,怕闺女跟戴建国好了最后落空,就警告程玉凤离他远点。她嘴上不说,心里却没听爹的。1974年,戴建国回上海探亲,回来时听说程玉凤被许给了村里一个叫四喜的男人。四喜家有钱,给了300块彩礼,老程觉得这门婚事靠谱。 程玉凤嫁给四喜后,日子过得不好。她心里没那男人,只有戴建国,整天郁郁寡欢。时间一长,精神压力太大,她开始有点不正常,时不时神志不清。四喜受不了,把她送回了娘家。戴建国知道这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没早点站出来害了她。1979年,他下定决心娶她,哪怕家里人都不支持。 1979年10月1日,俩人在村里结了婚。婚礼挺简单,就是几桌酒菜,村民凑热闹。晚上,戴建国整理书稿,那是他在村里教书时写的文章,想寄出去发表。可程玉凤突然发作了,冲过去给了他一拳,鼻血哗哗流,还把书稿撕得稀烂。她这毛病不是一天两天了,跟之前那段婚姻的打击脱不了干系。精神状态不稳定,一受刺激就失控。岳母见状劝戴建国走,说她闺女这病治不好,别拖累他。可戴建国不干,他觉得自己不能扔下程玉凤。 为啥戴建国这么轴?他不是傻,也不是没退路。上海的家还在等着他,可他觉得程玉凤这辈子已经被折腾得够呛,自己再一走了之,她就真没指望了。他有文化人的倔劲,也有对她的感情,觉得自己得扛起这个家。婚后,他白天教书,晚上陪她,慢慢帮她稳住情绪。1980年,儿子出生,程玉凤对孩子特别上心,精神也好多了。 1997年,戴建国家里人有病,他得回上海照顾。可他没抛下程玉凤,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走。上海日子不好过,一家三口挤在小阁楼里,程玉凤不适应城市,病又犯了。有回她跑丢了,戴建国满街找,嗓子都喊哑了才把人带回来。后来他请了保姆,自己拼命干活赚钱,日子才算熬出头。 几年后,戴建国工作有了起色,程玉凤的病也稳住了。她能做家务,饭菜做得好,邻居都夸。儿子长大成家,他们老两口也有了孙子。现在他们常一块儿散步,聊起当年在黑龙江的日子,挺感慨。戴建国的坚持没白费,程玉凤也算有了个安稳的晚年。 戴建国和程玉凤这对,从新婚夜的拳头到晚年的牵手,讲的是个啥?是爱,是责任,还是倔强?换成你,会不会也这么选?有人说戴建国傻,有人说他值。你咋看?留言说说你的想法,别憋着,咱们一块儿聊聊这段不寻常的往事。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6评论】【27点赞】